本书作者引导读者向内探寻, 向外扩展, 协助人们开启心中的幸福盲盒, 走向丰盛喜悦的道路, 通过察觉自己, 重新塑造自己, 激发觉醒意识, 获得幸福喜悦的人生。
记得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
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都希望睁开眼睛就能幸福满满,热情洋溢地迎接每日升起的太阳,快乐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记得一位著名的作家见到托尔斯泰时说:“您真幸福,您所喜爱的一切都拥有了!太令人羡慕了。”而托尔斯泰却回答道:“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是啊,我们在渴望“有我所爱”之中没有看到“爱我所有”。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能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
我们看到自己的人生,是永远不完美的婚姻、不够用的钱、干不完的工作和达不成的目标,幸福和快乐在这一切面前都遥不可及。
其实幸福并不复杂,反而可能是最简单的事情,如每日喝的白开水一样平常而淡然。在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受幸福的心灵、发现幸福的双眼。
当你拥有以上两者,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无处不在。也许幸福就是和家人享受的一次粗茶淡饭,那是一种淡雅的幸福;也许幸福是和朋友们的一次小酌与欢笑,那是一种清新温润的幸福;也许幸福是和爱人一起外出旅游,偶尔的搀扶与相视一笑,那是一种陪伴的幸福;也许幸福是和孩子一起嬉戏,偶尔的恶作剧和小淘气,那是一种童真的幸福……
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是你把生活变复杂了,淹没了幸福本来的样子。幸福并没有标准答案。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幸福是一种知足的态度,知足意味着拒绝盲目地与他人进行无知的比较。
幸福的心是知足的。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份来自远方的小礼物、一份记得、一份懂得,都能让我们感动,那份知足常乐之心,就是幸福的源泉,幸福其实无处不在。
从看见自己拥有的开始,感受你身边的幸福:你拥有健康的身体、爱你的亲人、可爱的孩子、赚钱的技能、一日三餐的滋味、朋友的关心、工作的能力等,你拥有一切都可以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
要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让我们从面对自己的成长开始!相信通过你的改变,整个家庭都会被你影响,每位成员会因你的改变而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整个家庭也会迎来幸福的美景!
愿你带着美好的家庭画面开启这本书,成就你的幸福之旅!
收起全部↑
序:每个人都值得幸福
走出“原生家庭”的魔咒
家庭底色
打造共生型生态家庭
重修你的人生剧本
思维陷阱
认识你自己
打破认知盲区
认出镜像的你
头脑中的“背景音”
升级你的信念
情绪裂缝
唤醒你的“原力”
进入空性
转念之间的厚度——选择
欣赏你的生命
挖掘你的天赋
尊重内心的喜爱
享受人生舞台
臣服于生命之流
拥有自己的生活
提纯你的爱
自律成就自由
时间“收纳盒”
搭起沟通的桥梁
如何让金钱爱上你
开启幸福盲盒
《共生家庭:开启幸福盲盒》:
我看到过一些朋友深陷成长的痛苦中,这些朋友来和我诉苦的时候,大多都是抱怨童年带来的伤害,觉得全家人都对不起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听到他们说到父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或者很小就被送去爷爷奶奶家,再或者是因为父母的争吵,使得自己对婚姻恐惧,再或者是该保护自己的时候缺席了……因为有了以上种种,才使得自己现在的亲密关系如此紧张,使得自己自卑心如此之强,使得身边的人都在和自己唱反调,等等。
这样的“受伤小孩”好像成为了一种流行,心理师们也在帮助人们找回童年记忆,表达出当初的各种感受。但当人们陷入到早年痛苦的记忆中,就会把自己定义成“受害者”,会寻求照顾者的怜悯,让自己固守在“受害者”的身份中,让这种身份成了一种护身符,让自己看上去能成为现在的样子已实属不易,这样虽然自己是“受害者”,但内心也隐藏着因此而产生的引以为傲的自豪感。
从来咨询的人说话的情绪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原生家庭的不满和自己对此的无奈。但当你把自己放在一个受伤的角色中时,实际上你就把力量交了出去,而等待某个人、某堂课、某本书来救赎你。
对于曾经的伤痛,我认为花一些时间去探究、去释放一些隐藏其中的感受是可以的,但不能沉溺在其中,更不能陷入曾经的记忆中。因为沉溺在之前受伤的记忆中,自怜的感受会让人不断加深自我满足感,从而会期待他人都看到自己的伤痛而显示出爱,期待所有的人看到自己的伤痛而赞叹自己的不容易。
当然,体会过去的记忆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把这些放下,继续现在的生活更重要。想要选择继续现在的生活并不难,只要从想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开始,不需要对“曾经”做完美的疗愈,只要放下“受伤小孩”的形象,就可以继续现在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状态,疗愈会自然发生。
不少人觉得自己现在过得不够理想,就寻找自己曾经的伤害,想从曾经的伤害中寻找答案。其实,这些伤害未必都是真实的,有时会像律师引导证词一样,可能仅仅是一些片段模糊的记忆,然后我们就用逻辑把这些内容串起来,让自己的“受伤”顺理成章,然后就等待着他人为自己治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执着于自己是“受伤小孩”,同情自己并等待他人,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从一些来访者的描述中,我听到对方的童年并不如自己所说的那么不堪,甚至有些听起来还不错,但他们选择了“自己是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身份,强化“受伤”的身份,会让自己的现在显得更有价值感,显得自己现在的优越人生是靠努力获得的,自己没有更成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痛阻碍,因为有了这样的潜意识,人们更愿意归因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而忽略自己童年有过的开心、幸福时刻。人们会认为父母给予的开心快乐是必须的,所以直接忽略;伤痛是父母不应该给予的,所以会有更深的记忆。因此,对于童年的记忆,我们并不客观。被困在“原生家庭记忆”中的人所记忆的并不是所有事实,而是自己选择记忆的那部分。
我想,每个人的童年应该都有快乐和悲伤的时候,只是我们选择了记忆哪部分的内容,选择让自己的记忆栖息在哪里而已。
让自己的记忆栖息在痛苦中,是为了让现在的生活空间显得更大些。这样的潜意识声音是:童年的经历给了我那么多的不幸,但我依然能创造出现在的生活,这并不是依靠我父母得来的。
让自己的记忆栖息在童年的幸福中,其实可以让现在的生活更美好而富有。我听过一些对于童年记忆分享都是比较正面的记忆。虽然从这些人口中也得知家庭的严厉、父母的阻碍影响了自己的婚姻和一些选择,但这些人并没有用抱怨的状态去讲述这部分的不幸,而更多分享的是从父母那里收获的智慧和力量,更能换位思考,去理解父母当初的行为,多了份包容。这些人体现出的不仅是事业成功,而且家庭关系也非常好。
他们承认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支持,承认今天的个人成绩和父母息息相关,承认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力量。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承认父母的力量,你就传承了这份力量,减少了对抗的阻力,反而能协助事业发展,生活的幸福空间也能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