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列宁的美学思想, 下编为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上编论述了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 列宁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下编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了斯大林、高尔基、沃罗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 分别从他们美学思想的内容、方法论等方面做了阐述。斯大林的语言性质的辩证法; 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斗争; 沃罗夫斯基文学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革命等。
梁一儒,男,文艺美学专业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审美与音乐美学。李树榕,女,1954年。内蒙古大学教授,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善忠,1935年生,山东东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美育、马列文论等方面的研究。
20 世纪上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上编
一 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
第一章 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003
第一节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农革命斗争 003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00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009
第二章 列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015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015
第二节 反映论——列宁美学思想的方法论 021
二 列宁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一章 论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 033
第一节 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033
第二节 生活实践——美和美感的源泉 037
第三节 艺术美的价值 051
第二章 论审美特性 061
第一节 特殊的认识领域——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062
第二节 审美情感和审美想像 070
第三节 无产阶级崭新的审美境界——朴素与崇高 078
第三章 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087
第一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本要求 088
第二节 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104
第四章 论美的继承与创造 126
第一节 “旧”的美——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127
第二节 无产阶级审美理想的光辉实践 142
第五章 批判唯心主义美学观和各种错误倾向 168
第一节 对俄国经验批判主义美学的批判 169
第二节 对“衰落时代的艺术”——未来派的批判 174
第三节 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判 184
三 列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卓越贡献
第一章 “新”美与“旧”美的辩证关系 197
第一节 关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197
第二节 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207
第二章 写作的党性原则 21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首倡文学的“倾向性”和“党 派观点” 213
第二节 列宁的“党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 论的贡献 216
第三章 艺术辩证法 227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美 学含义 227
第二节 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的“三统一” 235
下编
一 斯大林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审美判断与社会主义政治原则 245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 246
第二节 政治原则与文化价值 252
第二章 审美判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 257
第一节 语言性质的辩证法 257
第二节 文艺评论的方法论 261
二 高尔基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高尔基早期的美学思想 270
第一节 同生存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美学命题 270
第二节 早期美学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288
第二章 高尔基中期的美学思想 297
第一节 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相一致的社会美命题 298
第二节 同人类解放斗争紧密联系的艺术美命题 313
第三章 高尔基后期的美学思想 331
第一节 审美心理剖析——《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 332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形式美的相对重要性 346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审美理想 362
三 沃罗夫斯基和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沃罗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388
第一节 文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性 391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404
第三节 文学的“美学上的批评”与“社会性的批评” 413
第二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 422
第一节 文艺与社会、文艺与革命 4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倡首者 430
第三节 美学理论上的得与失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