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试图从物质文化史的视野,跳出“贾而好儒”的既往认识,从对富商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物品流动的考察,重新对徽州盐商的奢华现象的形成和历史提出新的解释。该书稿认为,成为文人不是清代商人生活中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关注点。通过考察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重新解释了盐商的奢侈行为,丰富了我们对18世纪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尤其通过分析徽州盐商和乾隆朝廷的关系,提出一种用于理解18世纪中国盐商社会形成的新关系结构——朝廷-盐商关系网络。本书稿除导言和结论外,共五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考察了清中期徽州盐商兴起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第二部分共两章,通过研究江南城市中心的盐商制作贡物、搜寻善本等收藏活动,讨论具体的互动过程。第三部分转向另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盐商的老家徽州,主要说明盐商如何制造物品(如族谱、牌坊)来将朝廷-盐商关系影响到地方,从而通过地方善行彰显其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商人通过这些善举来加强和朝廷官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序一
定宜庄
玉廉这部大作系由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增补修改而成,本书的英文版早在2017年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甫一问世即颇获好评。此次又得以出版中译本,我为玉廉此书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和关注而欣慰,更为有更多的国内读者读到而高兴。玉廉诚邀我为此书中译本写序,我愚钝不才,本书所涉的诸多领域也非我所长,却不忍辜负她的重托。当然,写序不是写书评,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褒贬并存,只谈几点感想。
从本书书名即可知,清代徽州盐商是本书论述的主题。清代徽州盐商群体因其奢华豪富、与朝廷非同一般的关系、在江南士大夫集团中的影响和在江南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课题,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玉廉此书绝非对老话题的重复,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尤其能让人转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这个群体在清代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乃至重新认识清史中一些几乎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玉廉此书的意义就在这里。
在这张“奢华之网”中,徽州盐商是主动的一方,那张巨大、细密而且动态的人际关系网就是由他们编织起来的。他们在清代政治、经济中的特殊作用,也是通过这一网络构建的过程而一步步凸显。网络牵起的一端,是享有无上权力的满洲统治者建立的朝廷;而另一端是主要居于江南的汉人士大夫集团。两端之间还有各种集团、各方势力。所以该书笔触所及,便有徽州乡村的家族、收藏家、修建祠堂与牌坊的士人和商人,并因此延伸到“盛清”时期各种与经济、文化相关的现象,诸如玉器、珠宝、书画及各种奢侈品的收藏,书籍的印刷流通,以及由朝廷为贞女烈妇所立的牌坊。盐商本身便是牵起、沟通各方的重要媒介。朝廷既通过他们,在江南施加、渗透他们的权力管控,也通过他们直接谋取巨额的财富。这个网络构建和作用的成功与否,正是清朝这个满洲政权在江南这样的汉文化中心控制汉人士大夫集团,从而造就“康乾盛世”的关键。
在这个网络的内容中,有两点令我甚感兴趣......
吴玉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清代物质文化、宫廷史、女性和性别关系史,目前研究课题为清代玉石的生产与消费。
引言十八世纪中国物质世界中的商人文化
第一部分新政权:清廷与盐商
第一章联结清廷
一专商世袭卖引纲法制:明末的遗产
二皇帝任命自己的旗人
三任命总商
四与清廷建立联系
第二部分寻物江南
第二章置物清廷
一在扬州办贡
二制作活计
三为皇帝搜寻善本
四盐商的资金支持
五朝廷与江南之间的品味循环
第三章“藏家”之藏
一作为一种社会类别的“收藏家”
二为皇帝收藏
三作为收藏家收藏
四作为收藏家的身份认同
第三部分造物徽州
第四章奢华与宗族
一棠樾鲍氏的崛起
二编修奢华族谱
三重构孝道文化
四义田:艺术工程的借口
五建立跨区域社交网络
第五章物质化的道德
一教化工程的物质化
二作为牌坊赞助者的徽州盐商
三修建石牌坊
四展示石牌坊
结语“通人”:盛清时期的物、商人与清廷
参考文献
后记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