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摄影家陈书铎,他是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入选华北摄影艺术展、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丽水摄影节等。本书收录了他拍摄的渤海湾摄影作品,展现了地处渤海湾西岸的河北省黄骅市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新貌。
二十多年前,我工作的单位在黄骅市南排河镇的渤海湾畔,办公楼和宿舍东面不远处就是阻挡海潮的堤坝。办公楼南面,有一条小土路,一直向东走出去几百米,就是一望无垠的渤海湾。夏天闲暇之际,我会趁着落潮,挽起裤腿,踩着淤泥,跟着赶海人一起走近渤海湾那宽广的胸怀。我只能将其称为“走近渤海湾”,还难以称为“走进”。当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相机,开始将取材范围全力瞄准黄骅地域的渤海湾,那一幅接一幅的照片,还未能涵盖更广意义上的渤海湾一北起河北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的黄河口,处于唐山、天津、沧州和山东省黄河口的半包围区域内的C形湾。仅仅依靠我所成长于斯的图片来表现渤海湾,显然只是局部;既然不能全面包括,那就有侧重地以点带面吧。我也自认为最能体现我这些年所倾注摄影情感的,还是渤海湾,因而将此作为我第一本正式出版摄影图书的序之题。唯有我自己最明白,为什么要选择“渤海湾”这样一个题材,为什么这样痴情地迷恋着身边的这片渤海湾,为什么要用图片来传达我对渤海湾的这份感情,我觉得,只有自己来表述才最真实、更透彻。既然不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诗和远方”的跋山涉水,那我就要拍好身边这片“热土”,用图片把我对渤海湾的这份感情表达出来。这份关于海的感情,源于大海本身的魅力。谈到海,我们**会想到辽阔无垠的海面,也会想到海面上航行的船只,或渔民在海上捕鱼的画面。想到1998年夏季的那次特大风暴潮,潮水越过堤坝,淹没了用于养殖的虾池,潮水涌入我工作单位的办公楼一楼,淹没膝盖。在海堡工作的几年里,因为工作性质,从南堡的大、小辛堡到北堡的歧口村,我经常入户检查,同时也听到过一些有关海难的;妻惨事情,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条件用相机记录,那些过往只能留在记忆中了。这份对于海的理解,还包括和海相关的方方而而。走近黄骅“渔盐之利雄天下”的渤海湾沿岸,这里有中国神华集团的重要企业一黄骅港,这里有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一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黄骅渔鼓,这里有味道鲜美的海产品,其中渤海对虾、黄骅梭子蟹等久负盛名,这里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里有我国三大盐场之一一长芦盐场,这里利用海风和广袤的滩涂建设了风力发电站和光伏发电站……走近渤海岸边勤劳纯朴的渔民,这里有着坚守的那些记忆与传承,比如捻船。平均年龄在60多岁的捻船工,坚守着一门古老的修船手艺,无论严寒酷暑,一丝不苟地干着手里的活计。为了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作品,我走近这些老人,进而走近渔村的更多渔民,和他们交朋友,同吃同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为了拍到一个镜头,不顾风雨、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很多作品在国内外参加摄影展览和比赛,其中不乏摘金夺银,但是随着认知的深入,我感到渤海湾的博大精深不是数十或数百幅图片所能表达的。本书图片的选用和编排,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对今后的摄影创作,产生了新的思考。回望用相机和渤海湾又寸话的日子,十几年来,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拍照上。关于渤海湾,我从开始的零星散漫地拍,到逐渐有针对性地系列地拍,从拍风景到拍人文,从拍劳动场景到走进劳动者家庭,以海为主题中心,多方面展开。从一条河道,到一座大桥;从一个渔村,到一种文化:从一位渔民,到一片更广阔的海与天。最后,我也在继续前行中寄望未来的自己,能把拍摄的范围和题材进一步扩大,能更加深入地拍出渤海湾的不朽魅力。2022年6月10日于观潮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