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老子思想建构“以老释庄”模式以研究《庄子》内篇解歧与英译,消除《庄子》内篇一些词语、句法层面的歧解,使英译者面对歧解能够进行有理据地选择或证伪出新,减少读者的疑难与困惑;同时笔者尝试拓展此研究模式,希冀对典籍的解歧与英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庄子》是三玄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晦涩难解,英译者通常不得不参考传统注疏、今注今译与已有英译。在漫长的注疏过程中,各注家对于《庄子》多有不同阐释,而今注今译各有千秋,英译也千差万别。此种情况下译者不可能把所有歧解全部译出,其必然有所选择;译者若不加批判,势必盲从传统或今译。针对原文本出现的各种歧解,英译者通常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歧解做出某些取舍,并在个别情况下加注说明。对于不懂汉语的读者,太多的注释并不能帮助其理解,只能使之更加困惑。针对《庄子》文本不同的传统注疏、今译与英译,译者与研究者如何进行评价?怎样进行甄别?如何进行批判性继承?可否进行分类研究解歧?以何种理论或模式有效地进行解歧与英译研究?这些问题令笔者困惑并引发研究兴趣,本研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庄子》内篇解歧与英译研究。目前缺乏可直接利用且有效的典籍解歧与英译的理论或模式,而解歧对于《庄子》内篇语内翻译与英译又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老子思想建构“以老释庄”模式以研究《庄子》内篇解歧与英译,消除《庄子》内篇一些词语、句法层面的歧解,使英译者面对歧解能够进行有理据地选择或证伪出新,减少读者的疑难与困惑;同时笔者尝试拓展此研究模式,希冀对典籍的解歧与英译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老子思想异常广博,其著作中富含阐释思想。“以老释庄”,笔者尝试利用老庄思想中具有承继关系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合理拓展,打造本研究的理论工具。“以老释庄”以老子思想为依托,有继承,但重在“建构”。这种理论构建也契合当下“文化自信”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潮流。本研究构建的老子歧解消除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支撑点”。一个中心以“为道日损”为依托,要求阐释者透过传统注疏、今注今译与已有英译的壁障,回到文本与作者整体思想,根植本源,去伪存真,获得最佳阐释与英译;两个支撑点为“自然”与“无为”。老子之“自然”意为“自然而然”与“自然规律”。笔者具体化老子之“自然”,将其构建为译者英译时要符合“作者之自然”“文本之自然”“作者时代之自然”三重。“自然”可细化为阐释与英译应符合作者用词习惯、作者局部思想、作品语境、语词顺序、作者时代的风俗与文化、读者等方面;“无为”并非“不为”,要求阐释要适度,避免过度阐释与阐释不足,顺势而为,客观对待作品。本研究运用所建构的“以老释庄”模式解歧并英译《庄子》内篇“野马”“逍遥游”与“帝之县解”三个词语。进而利用此模式解歧与英译《庄子》内篇三个句子,分别为“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中心之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最后,笔者拓展与推广“以老释庄”模式。“以老释道”解歧与英译“刍狗”;“以老释老”解歧与英译《老子·七十八章》首句;“以老释典”解歧“同仇敌忾”并对中英翻译提出建议。通过“以老释庄”解歧模式在《庄子》内篇词语与句法层面的解歧与英译及其推广,笔者发现“以老释庄”可以有理据地解歧,选择现有最佳阐释或出新,在语内译与语际英译中具有较大的适用空间。中国典籍博大精深,进行解歧与英译研究,需认真研究文本、文字。汉语传承数千年,发生诸多变化,任何一字都有其来历,只有回归本源,熟悉作者、文本、作者时代的自然,“无为”深入研究,才能使歧解得到有效消除。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正在实施,我们需要把已经隐没的优秀传统文化“去蔽”,强调其思想翻译,还原其原貌,提升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如此才能实现文化互鉴的“双赢”。本研究是在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整理而成书的。论文的成型与出版,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杨朝军教授,他不嫌弃我之愚钝,招人他门下求学,论文从选题、写作、修改、定稿,每一步骤都渗透着他的辛劳与谆谆教导,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蔡新乐教授、陈范霞女士对我读博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感谢张政教授、王宏教授、韩子满教授、钱建成教授、谷红丽教授、文军教授、李占喜教授、郭尚兴教授、刘泽权教授与姜玲教授在我的论文开题、预答辩与答辩中给予的中肯建议与无私帮助。感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匿名评审专家给予的精心评阅与建议。感谢李香玲院长与袁漱寒老师为我提供的帮助与鼓励。其次感谢读博期间给我提供帮助与鼓励的侯健、杨清平师兄、刘亚杰、田良斌、张玲、张蕴睿与张哲铭同窗,他们使我艰辛的求学之路平添了许多乐趣与温馨。特别感谢炎萍师姐在预答辩与答辩中所做的大量细致工作。最后感谢家人的支持与帮助。我的母亲帮我照看
王永江,男,汉族,文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安阳工学院,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文学理论,在核心期刊、大学学报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起因与版本、术语说明
1.1.2 庄子生平
1.1.3 庄子思想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视角与可行性
1.3.1 研究视角
1.3.2 可行性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庄子》英译本概述
2.1.1 全译本概述
2.1.2 部分译本概述
2.2 《庄子》研究与英译研究现状
2.3 解歧研究综述
2.3.1 歧义的内涵与分类
2.3.2 解歧研究概况
2.3.3 《庄子》歧解的来源与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子解歧模式建构
3.1 为道日损:阐释回归本源之家
3.2 无为:阐释需顺势而为
3.3 自然:阐释顺应多重自然
3.4 “以老释庄”解歧模式建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庄子》内篇词语解歧与英译
4.1 过度阐释的“野马”
4.1.1 “野马”之语内译与解歧
4.1.2 “野马”之英译评析
4.1.3 “野马”句之新英译
4.2 谁之逍遥与“逍遥游”英译
4.2.1 鲲鹏不逍遥观点之反驳
4.2.2 鲲鹏逍遥游之论证
4.2.3 由物及人:逍遥游之扩展
4.2.4 “逍遥游”之英译分析
4.2.5 “逍遥游”之解歧与英译
4.3 “帝之县解”解歧与英译
, 4.3.1 “帝之县解”之歧解注疏与今注今译
4.3.2 “帝之县解”之歧解违背多重“自然”
4.3.3 “帝之县解”解歧与英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庄子》内篇句法解歧与英译
5.1 “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中心之句解歧与英译
5.1.1 “去以六月息者也”的三种阐释
5.1.2 “六月息”应为“六月/息”之“自然”观
5.1.3 莫衷一是之英译简析
5.1.4 “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中心之句新英译尝试
5.2 “三餐而反”“宿舂粮”“三月聚粮”旬解歧与英译
5.2.1 语内译之评论
5.2.2 差异的英译简评
5.2.3 新英译尝试
5.3 《养生主》末句解歧与英译
5.3.1 庭燎与烛
5.3.2 薪为何物
5.3.3 “薪”“烛”有别
5.3.4 “指”非“脂”
5.3.5 此典之英译枚举与解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老释庄”解歧模式之推广
6.1 以老释道:“刍狗”解析与英译
6.1.1 回到本源——“刍狗”的本义解歧
6.1.2 自然而然——“刍狗”之喻义差异
6.1.3 无为而为——“刍狗”之英译
6.2 以老释老:((老子》七十八章首句解歧与英译
6.2.1 七十八章首句之语内歧解评析
6.2.2 七十八章首句之解歧
6.2.3 七十八章首句之英译评论及新译
6.3 以老释典:“同仇敌忾”解歧与英译
6.3.1 回到应用现场
6.3.2 “同仇敌忾”部分与整体释义之矛盾
6.3.3 “无为”探析“同仇敌忾”当下义
6.3.4 “同仇敌忾”意义溯源与解歧
6.3.5 “同仇敌忾”英译评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典籍解歧与英译之法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庄子》内篇第一:逍遥游
《庄子》内篇第三: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