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王異老师近几年一直倾心此项研究。他年轻时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后长期在书画教学一线。多年用墨实践,又依凭对墨的特殊情感,如今他专门绘出这册“墨谱”,取名《墨与墨色》,细数中国古代制墨历史与工艺,列举中日两国各大品牌墨厂、名品、特色。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对大部分名品,配以图像展现墨锭磨墨以后产生的磨口、墨液与色相变化,于简单纯净中展现细微的差异,读者参见叙述,更能了然于心。从填补空白,再到呈现亮点,他的思虑和努力不言而喻,希冀每位创作者,了解墨理,并能按图寻墨,展现心向往之的审美意象。
墨是物质的,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让它走入文化遗产行列。用墨更应是精神的,探求每一锭黑漆小墨中的工艺与讲究之外,书画家尚需用劳作之手,借由砚和水,在神闲气定中研于墨,以幻化固态墨块中的汩汩生气,继而毛笔吸吮墨液,腕际指尖流转间呈现色泽与光彩。祈望黑与白极色对比,明净灿烂,氤氲万化,流芳千古。
书画实践与研究,须臾离不开笔、墨、纸。对这三类材料,书画家各有选择与经验,不尽相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墨相对于笔与纸,更为小众,如书画用品市场中随处可见品类齐全、琳琅满目的笔与纸,墨似乎只能偏居一隅。又据身处现代快节奏社会与展览形制的需要,人们早已普遍使用墨汁,传统墨块逐渐遁形,如今墨几乎只存于玩家、藏家做少量流通,还有置于极少数书画家的书桌画案,以探求作品别样的品位。墨之式微,有目共睹。
墨与墨色却是书画创作的灵魂所在。20世纪以前,书画家讲究用墨,主倡浓墨,意欲体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笔墨功效。笔酣墨饱后,大半的用笔功夫是依托墨在本白的宣纸上所呈现的笔画形态和光泽,苏东坡所谓“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目睛”即是这种墨法,凝重沉实,神采外耀,让多少书画家魂牵梦萦。至若董其昌淡墨,时见笔尖往来灵动;王铎涨墨,可享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更有黄宾虹总结“用墨七法”,对“墨分五彩”进行卓越实践。用墨千湿、浓淡、深浅,由焦黑、浓清、重赤、淡黄、清白的层次变化与透明度,赋予笔画呼吸的空间,呈现生命的活泼,简净而富有韵味,随着时间延展而幻现丰富的变化,这是东方艺术特有的美学基因所在。
这份变化,唯有通过用墨块研磨产出的墨液,经由书画家数十年的功夫,驾驭毛笔在纸上留下墨痕,开启人们对多种色阶的审美知觉,而运用工业技术的墨汁绝难以企及。一个对用墨与墨色有所追求的书画家,一定要选到一锭称心如意的墨,它可以小,但在硬度、纹理、色泽、雕饰、年份、题名等诸方面都有所讲究。如何选墨?有多少墨可以选?有哪些品牌与品类?每种品类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在何处?面对已有的墨锭,要梳理出一个谱系和框架,着实是一件难事。
中国美术学院王異老师近几年一直倾心此项研究。他年轻时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后长期在书画教学一线。多年用墨实践,又依凭对墨的特殊情感,如今他专门绘出这册“墨谱”,取名《墨与墨色》,细数中国古代制墨历史与工艺,列举中日两国各大品牌墨厂、名品、特色。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对大部分名品,配以图像展现墨锭磨墨以后产生的磨口、墨液与色相变化,于简单纯净中展现细微的差异,读者参见叙述,更能了然于心。从填补空白,再到呈现亮点,他的思虑和努力不言而喻,希冀每位创作者,了解墨理,并能按图寻墨,展现心向往之的审美意象。
墨是物质的,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让它走入文化遗产行列。用墨更应是精神的,探求每一锭黑漆小墨中的工艺与讲究之外,书画家尚需用劳作之手,借由砚和水,在神闲气定中研于墨,以幻化固态墨块中的汩汩生气,继而毛笔吸吮墨液,腕际指尖流转间呈现色泽与光彩。祈望黑与白极色对比,明净灿烂,氤氲万化,流芳千古。
序 时代“墨谱”
第一章 中国墨的历史发展、种类与制造工艺
导读
第一节 曹素功与上海墨厂
第二节 胡开文与歙县胡开文
第三节 胡开文与屯溪胡开文
第四节 郁文轩
第二章 日本墨的历史发展与种类
导读
第一节 古梅园
第二节 吴竹精升堂
第三节 墨运堂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