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服务改革“国家(行政)-市场-社会-技术(互联网+)”四元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社会服务供给要向“互联网+”模式转向,并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三个不同领域的“互联网+”供给实践模式进行了剖析。
自二战结束以来,社会
服务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
一体化”供给模式到“相分离
”供给模式的变迁演进,社
会服务供给方式由政府统
包统揽垄断提供(政府集
社会服务决策权、执行权
、监督权于一体)向生产
与提供职能相分离(政府
负责承担提供职能:制度
安排、监管、绩效评估、
付费等,社会组织或企业
负责承担具体的生产职能
: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
务)转变,实质是社会服
务供给改革从“行政化”向“
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转型,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
有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水平
低效的状况,社会服务供
给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全方
面位、多样性的社会服务
需求,“相分离”的社会服务
供给模式仍然存在着:“供
需不匹配、不对称,消费
者选择权缺乏,服务提供
获取不便捷、可及性差,
政府对需求把握不精准、
监管难度大,服务市场竞
争不充分等”供给低效率问
题和不足。而随着信息通
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
网+”被提出并飞速发展,
其“跨界融合、创新驱动、
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
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
优势与目前“相分离”社会服
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具
有很高的“契合性”,这种“
相契合”为社会服务改革提
供除“市场化、社会化”之外
的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
何深度分析研究“互联网+”
与“相分离”社会服务供给模
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契合
机理,准确找寻到社会服
务改革的新突破点和方向
,进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
的“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
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服务
的有效供给。
基于此问题,本文以“互
联网+”为研究视角,将从“
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
联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
式转变作为研究的主轴,“
互联网+”与现有社会服务
供给改革发展的“契合性”为
内在逻辑,运用文献分析
、多案例比较、实地调研
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
现有的“一体化”和“相分离”
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概念
形成、逻辑结构、理论基
础及其历史演进和变迁方
向,提出社会服务供给要
向“互联网+”模式转向。在
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
互联网+”的特性优势与现
有社会服务供给改革存在
的问题不足之间的“契合性”
,进而得出“互联网+”社会
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意涵
、内在逻辑机理、创新结
构及其变革优势,并通过
多案例比较和实地调研,
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
教育服务三个不同领域“互
联网+”供给实践模式的制
度安排、管理体制、运行
机制、创新结构、基本架
构、运作方式及其问题不
足进行深度发掘剖析,提
出相应的优化完善的对策
路径。最后,从“制度层面
建构、操作层面整合、技
术层面跟进和实践层面探
索”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
特色的社会服务“互联网+”
供给体系。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
下几点结论:第一,“互联
网+”的特征优势与社会服
务供给改革的要求具有很
高的“契合性”,“互联网+”
展现的特质优异性与目前
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
的问题不足是“相契合”的。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
会服务“互联网+”供给体系
的关键是:制度上变革重
塑建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主体关系特
征;操作上健全完善整合“
互联网+”平台、服务市场
、“互联网+”金融;技术上
持续升级更新信息通信技
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实践上因地制宜探索创
新“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
的模式。第三,提出从“一
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
网+”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
演进脉络和变迁路径,其
本质是社会服务供给从“行
政化”到“市场化、社会化”
再到“技术化”的转向。第四
,探索具有“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供给
框架和理论。在社会服务“
国家(行政)-市场-社会”
三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
尝试形成和构建符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服务改革“国家
(行政)-市场-社会-技术
(互联网+)”四元理论分
析框架。
王刚(1983-),广西全州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四级调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社会服务供给:运行机理与模式变迁
一 社会服务供给的运行机理
二 社会服务“一体化\"供给模式: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依据
三 社会服务“相分离\"供给模式的转型:概念形成运行结构与理论动因
四 社会服务供给的“互联网+”模式转向
第二章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理论逻辑与创新结构
一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与现有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契合
二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基本结构
三 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的创新优势
四 影响社会服务“互联网+”供给模式运行的因素
第三章 “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一 “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二 “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三 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第四章 “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一 “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二 “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三个个案的比较分析
三 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实践与模式
一 “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进程
二 “互联网+” 教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基于个案的比较分析
三 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第六章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供给体系
一 社会服务供给从“一体化”到“相分离\"再到“互联网+”的逻辑结构
二 制度层面的建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主体关系特征变革重塑
三 操作层面的整合:“互联网+”平台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健全完善
四 技术层面的跟进: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新
五 实践层面的革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服务供给的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