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入手探讨其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分析了现代建筑在材料语言、建构语言、人文内涵方面的营造与实践,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现代建筑创新设计。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是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演进,第二章是建筑与文化的互动,第三章是现代建筑的材料语言模式,第四章是现代建筑的建构语言模式,第五章是现代建筑人文内涵的营造与实践,第六章是现代建筑创新设计实践。本书的出版能对相关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章现代建筑的发展与
节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简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西风东渐
在世纪初期这段时间里,西方各国现代建筑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沿海城市的租界和列范围内,西方传教士、商人及建筑师将当时欧洲盛行的折中主义和各国自己的传统建筑样式传到了中国。这些建筑文化的传播导致今天我国城市中保留下来大量多样的近代建筑,也影响着今天城市的风貌,如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德国风格的青岛,等等。
中外建筑师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设计仿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大致有三种方式:①运用各种类型的传统大屋顶、大柱廊,按传统宫殿式行修建。②撷取某些建筑符号加以运用,如须弥座、斗拱、马头墙、飞檐、门窗套,以及在人口部位运用传统构件装饰,有的加以简化、创新。③以传统细部的纹饰做适当的点缀。
这些有形的搬用、仿效,还未来得及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做深人研究,使得传统的建筑形式与能、技术的需要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以复古为更新、为使命”“纯采中国式样,建筑费过高且不尽实用”的复古建筑风潮,以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而逐步偃旗息鼓。
随着后来现代建筑的发展,欧洲现代建筑在中国表现为“混合式”“实用式”以至“国际式”建筑,使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商业建筑与其他公共建筑的类型上,上述形式较容易适应能,工程造价较经济,同时适合时代审美要求,因此很快得到发展与推广,如南京新都大戏院、上海百乐门舞厅、大华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等。
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城市无不以高层建筑的综合性、复杂性、标志性竞相表现各自的。我国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高层建筑兴建,以上海为。
二、改革开放前的持续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一大批能、经济适用、造型简洁的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相继建成。在建筑风格上,沿袭了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思路与手法,还有一些以传统形式为主的建筑,如中央民族大学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等。1953年,掀起了以“大屋顶”为标签,对传统古典形式的仿制热潮,如西郊宾馆、地安门宿舍。
之后,出现了一些适当地运用传统构件和装饰纹样对建筑加以点缀的实例,成为探索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尝试,如饭店西楼、剧场、天文馆等。
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在标准较低、规模不大、造价低的情况下,建筑师在探索地方性、提高建筑艺术品位方面仍有不少代表性的作品,如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的人民剧场、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博物院等。一些沿袭国外建筑艺术特征的建筑,如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展览馆等,也从侧面反映了世纪50年代初多种建筑风貌。
世纪50年代,兴建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国庆工程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火车站、华侨大厦(现已拆除)、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工人体育场。这批建筑复能技术、丰富的建筑形式、对艺术的探索都标志我国建筑事体达到新的水平,但建筑平面、室内布局仍沿用传统轴线对称的手法,追求的是体形的严谨与气势。
世纪70年代,一些较早开放的地区吸收外来文化,与传统结行建筑创作,一批为外事服务的建筑与体育建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