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描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优秀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起源、汇聚、整合、发展与流变的规律,进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的经验。
全书分三个部分:“先秦诸子之学”“经学、玄学与宗教”“宋明理学”。每一部分既综合概括其总体的思想学术风貌、演变逻辑及历史影响,又分别介绍各思想单元的特质和内容,以“抽象-具体”的方法进行叙事。
思想史不同于哲学史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狭 义的思想史,某种意义上 就是哲学史。所以,《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思 想篇》采取的是狭义中国 思想史的写作方式,也就 是总体上采取哲学史的叙 事方式。说起中国哲学史 的写作,其中缺失的恰恰 就是一种恰当的、成型的 、合理的叙事模式。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 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哲学研 究者,那就是中国哲学的 话语表达问题。话语表达 表面上看只是语言的使用 问题,实际上还涉及研究 范式、范畴体系、研究方 法等诸多问题。 以往,中国哲学的研 究者都是通过“以西观中” 的方式进行中国哲学的研 究和表达,即以西方哲学 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哲 学,即使是在强调阶级斗 争的时代里,我们基本上 沿用的仍是西方哲学的学 术话语。久而久之,我们 形成了一套新的中文学术 话语体系,其中就吸收了 大量的来自西方学术的概 念、语词。这种话语体系 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思考、 论述的基本工具。但是这 种西方的叙述方式和叙事 风格,是否能够百分之百 地揭示中国固有的哲学精 神和哲学韵味,则是大有 疑问的。因而,在关于中 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 ,有的学者就提倡“中话 中说”,主张拒斥西方哲 学的话语霸权,采用中国 固有的话语表述中国哲学 的内容,反对采用西方的 哲学话语表述中国哲学。 当然,这种主张的可行性 也值得怀疑,如果一味排 斥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学 术语汇,那么现代汉语的 交流和表达功能将会严重 受限。 那么,中国人应当如 何继承、发展民族的哲学 和民族的思想?中国人应 当如何叙述民族思想的历 史?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学人进行了探索。这 主要体现在中国哲学史教 材的编写中。以前,攻读 中国哲学史的学生大多有 这样的感受:中国哲学史 学科教材枯乏,不仅种类 少,而且叙事方式也雷同 。硕博士研究生考试基本 上参考同一种教材。20世 纪60年代出版的由任继愈 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一 直到90年代末甚至21世 纪初还是许多地方学生的 专业考试用书。这反映了 教材甚至知识体系更新慢 、知识老化的现实。而一 门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创新 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 教材的编写中,《中国哲 学史》更是如此。 进入21世纪,情况有 了根本性变化。目前,《 中国哲学史》教材已如繁 花遍地、多姿多彩。无疑 ,这增加了学习和研究的 选择性,也让读者更多地 体验到了中国哲学的个性 化表达。虽然目前教材的 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质量 有高有低,但都体现了学 界的一种探索倾向,即希 望找到一种更确切、更适 合的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 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模 式。 这种普遍性的中国哲 学话语探索实践,既有可 喜的局面,也有亟待解决 的问题。可喜的局面表现 在大家都在探索种种合理 的中国化叙述模式,力图 从“以西解中”的话语模式 中解放出来,从而出现了 “百花齐放”的思想盛况。 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就表现 在表述风格的僵化,具有 千人一面的倾向。这种倾 向把读者圈定在比较狭窄 的范围,即知识精英和专 门的研究工作者。这使我 们对自己本民族的哲学难 以融入民众、难以深入生 活的现状深感无奈。其实 ,中国哲学和思想的解释 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同样 ,我们所构想的读者群体 也应该多种多样。也就是 说,我们的解释者要以不 同的姿态、不同的腔调面 对不同的读者群说话。读 者群不一样,他的话语表 达也应有所差别,不仅言 说风格有异,所要解说的 重点也不同。比如你对农 夫讲故事,那些有关农村 题材或以农村为背景的故 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面对知识分子讲故事, 则需对素材做别样的取舍 。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 实际情况就是:叙事风格 千篇一律,它们所构想的 读者都一样,就是在书斋 中啃着发黄旧书的年老的 老夫子或年少的“老夫子” 。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与普通人群的隔膜。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 也有一个时代化、大众化 的问题。有的人称之为“ 再中国化”,也就是让曾 经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哲 学与思想,在经过一段时 间的隔膜之后,又重新回 归民族的生活世界,重新 回归大众的精神世界。这 是自觉地汲取中国文化的 价值资源,正面宣示对中 国文明的承继、复兴中国 文明的必要步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论·思想篇》的编写就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指示精神,着力推进 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 的一种探索。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 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 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 ,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 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 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 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 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 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 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 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 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 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①中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