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旧面记》是写一个青年女干部驻村扶贫的故事。
四年前的夏天,我曾参加过市文联组织的讲好扶贫故事文学采风活动。我采访的对象是省水利厅派到我们当地一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的驻村女书记。我去的时候,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扶贫帮扶任务,回原单位了,所以我并没有见到本人,但她帮助村里人脱贫致富的事迹、为村里办的实事、争取投资修建的项目却都留在那儿。采风结束后,我写了一篇四五千字的散文交了差。文章还被一本书收录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
三年前的冬天,我又参加了一次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和区作协组织的记录扶贫故事,倾听扶贫声音的主题文学采风活动。这次采访的对象还是一名驻村女干部,又聆听到许多关于扶贫的故事。区文联主席也鼓励我们用手中的笔好好写写扶贫故事,于是,我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而且是想写一部关于扶贫的长篇小说。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我来说,写关于扶贫故事方面的小说,缺少足够的直接经验,更多的还是需要以所闻所见的间接经验弥补,甚至艺术化的想象也占了很大比重。在创作过程中,我采访了几名乡镇干部、参加过驻村帮扶工作的干部,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许多故事就来自他们的讲述和资料的记录。
在小说《旧面记》里,我描绘了一个到乡村基层驻村扶贫的女干部,她由于从小父母离异,又受过一次意外的伤害,敏感而自卑,对人也处处设防,所以二十有八了,还是一个未婚甚至和别人还没有过肌肤之亲的大龄剩女。随着年龄增长,她开始变得多愁善感,甚至有了抑郁的倾向。而她要帮扶的村子恰巧就是自己出生并生活到八岁时离开了的村子,她的亲生父亲就是村里的支书。这个叫旧面村的村子,有她的许多秘密和疼痛,她自从八岁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这次的扶贫帮扶让她绕不过去了。
开始,她也是抱着完成任务试一试的态度去驻村的,但在驻村过程中,遇到了镇上的包村干部,他是一个阳光热情,有干劲,但也是命运多舛的青年。在帮扶的过程中,她看到许多的贫困景象,她不再为自己的小忧伤而难过,开始实心实意为村里的脱贫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子脱贫了,她也成长了起来,不再是那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子,而且她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说一说《旧面记》这个书名。这部小说开始不叫这个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旧面村这样一个村名,旧面这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旧面,有陈粮才会有旧面,在以前,有陈粮的村子都是富裕的村子;旧面,也可以是旧面貌,扶贫帮扶,就是要改掉贫穷落后的旧面貌,换成全面小康的新容颜。的确,通过扶贫帮扶、乡村振兴,我们国家已经旧面换新颜了。
由于打工干活儿,我去过许多偏远乡村,有些村子条件确实艰苦,但在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都改变了模样。许许多多偏远贫穷落后的村子修通了水泥硬化道路,拆除了危旧房屋,建起漂亮的砖混现浇房,用上了自来水。有的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也照样通了乡村公路和自来水。想想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在写作过程中,有几次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常在想的是,写这样一个故事有没有意义,会不会有人喜欢。但对文字的热爱又让我一次次欲罢不能。有朋友也鼓励我,不管是不是一个好故事,先写出来。余华曾说过:写作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写。那就写吧,先写出来。
小说完成了初稿,有十四万多字。我却并没有多么高兴,在修改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才疏学浅,越改越不自信。甚至有半年多时间,我碰都不想碰,甚至都不想把它再拿出来示人。后来,我们地方政府有一个文艺扶持的项目,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这部小长篇报了上去,结果得到政府的项目扶持。
记得有个作家曾说过,写小说就像是生孩子,孩子生得再丑,总是要见人的吧。丑孩子,甚至是身有残疾的孩子,也有他活着的权利吧!丑孩子,说不定也有人喜欢哩!
缘于此,我决定让《旧面记》这个稚嫩的小长篇面世。但愿有人喜欢它!
周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