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伯箫作为散文家,早在北京师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散文写作的风格与何其芳、李广田二位相近,当时曾把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称为战前散文三杰。吴伯箫散文有着传统散文卒章显其志的特点,表达出来就是在文章末尾表达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从而传达出积极、健朗、进取的精神,给读者以鼓舞。此次重编《吴伯箫散文选》,依照乡土、世相、风物、人生、历史等主题分类编选,力求展现吴伯箫完整的写作道路,并补充了两三篇集外佚文,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吴伯箫散文的新视角。
导 读
如果从现代文学流派角度着眼,吴伯箫早期散文写作的风致最贴近京派,把吴伯箫视为京派外围散文作者故然毫无问题,即便径直将吴伯箫归入京派散文后起之秀,恐怕也没有什么不妥。依据呢,自然也很充分。比如吴伯箫开始从事散文、小说、新诗写作时,他不但正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还与京派文学的重要人物多有交往,在周作人、废名、徐祖正办的《骆驼草》上发表作品。再比如到一九三一年大学毕业前后,吴伯箫则不但已有大量作品见载于《京报》《世界日报》《新中华报》和《华北日报》的副刊,接着又与卞之琳主编的《水星》、杨振声和萧乾先后主编的天津《大公报》副刊以及京津地区其它一些京派文艺园地建立了供稿关系,还跟属于京派后劲的何其芳、李广田成为文友。一九三六年底,吴伯箫甚至把何其芳从天津拉到他担任校长的莱阳乡师去做国文教员。在沈从文回忆青岛大学生活的文字中,也不时会看到吴伯箫的名字。
故而讲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人们往往会把吴伯箫与何其芳、李广田相提并论。与吴伯箫相熟的文学研究会老作家王统照就说过:伯箫好写散文,其风格微与何其芳、李广田二位相近,对于字句间颇费心思,这是我一向素悉的。他与何君同校任教,尤有交谊……当时也有把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称为战前散文三杰的说法,或云战前大名鼎鼎的吴伯箫。吴伯箫本人晚年回忆,抗战胜利后他曾在东北看到一本叫做《抗战期间牺牲的文化人》的小册子,也把他列入死者之列,且有跟李广田、何其芳是好朋友,交谊很深,都写散文。散文的风格也相近这类的话语。
但也正如王统照极有分寸的表述,吴伯箫虽然好写散文,而风格也只是微与何、李相近,这微与大概就是同作为京派后起散文新秀在文学写作上所具有的某些流派特征吧?比如在写作态度上的纯正、对人生和人性的细致体察以及对于字句间颇费心思的艺术敏感。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上,才能准确理解吴伯箫回顾早年写作时的那段名言,也就是他所谓不自量力要独创的那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
此种文体自觉,此种孜孜以求的努力,自然而然便造就了吴伯箫早期散文鲜明的个人特点甚至风格。只是多年来,尽管有不少人研究过吴伯箫的散文,写出过不少长长短短的研究文字或硕士论文,也几乎都会引述吴伯箫这番夫子自道的个人陈述,而因为缺少真正具有穿透性的观察和水落石出般的提炼,这些论文总还是给人以隔靴搔痒、云里雾里之感,反不如吴伯箫本人的话更简洁有力。我本人阅读吴伯箫散文虽然已四十余年,但很多时候也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长期摸不到门径,虽不满意别人的解说,自己却也概括乏力,提不出令人或令自己感觉眼前一亮的论断。直到近年,为了撰写《山屋轶话:吴伯箫评传》一书,从头重读吴伯箫所有散文作品,甚至对民国旧报刊上出现的署名吴伯箫的近三十篇文章进行了一番辨伪求真的工作,此番既繁琐又有趣的细读,倒仿佛让我渐渐由晦暗转至清明,对吴伯箫散文的文体风格和修辞功夫有了一份从未有过的新体认。
......
作者简介:
吴伯箫:
山东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代表作品有《羽书》《难老泉》《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导读
吴伯箫散文目录:
导言
第一辑 乡土
醉汉 小伙计 俺的更夫 马 夜谈 啼晓鸡 灯笼 荠菜花
第二辑 世相
点心的馈送 昨日 通舱里的一幕 街头夜 巡夜的警察 摊担与叫卖 野孩子
第三辑 风物
话故都 绿的青岛(集外佚文) 阴岛的渔盐 几棵大树 边庄 记岛上居屋 送寒衣 路罗镇 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窑洞风景 难老泉
第四辑 人生
雨中的黄昏 人生 茅店的一宵 这座城 闷 山屋 梦到平沪夜车 说忙 天冬草 海雨 牢骚语(集外佚文) 思索在天快亮的时候 论忘我的境界 客居的心情 向海洋 书 早 忘年 归来 布衣 天涯 问路 且说考试
第五辑 历史
羽书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马上底思想 潞安风物 微雨宿渑池 记乱离 踏尽了黄昏 怀寿州 引咎篇
附录(3篇):
《羽书》序(王统照)
羽书飞去(吴伯箫)
《羽书·序》附录(吴伯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