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选作者近20年在国内外辑刊、杂志所发表有关古代陶瓷研究的专题论稿计13篇。所涉及古代陶瓷的时间跨度从唐宋及明清,有些还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考古调查一手材料。图像数量庞大珍贵,论研角度新颖,不少结论广受学界瞩目,许多话题今天仍是研究热点。
时间真快,转瞬百年半
数,天命已知。
二十余年前在清洗瓷片
标本时,一块12世纪标片上
的矾红文字令我过目难忘—
—百年浑是醉,三万六千场
。一些事物放到以年为单位
的时空中,感觉很长;而一
旦转入以天为单元的计量中
,则光阴如箭,白驹过隙,
岁月如梭,转瞬即逝。
第一次摩挲欣赏古陶瓷
时的兴奋,仍历历在目,那
时自己还是一个稚童;第一
次站在土堆沟坑边双目紧盯
铁钎扬起黄土中掉落的碎瓷
片,岁仅少年;第一次把有
关古代陶瓷的思考心得变成
文字,不及弱冠。一切过往
已深深沉入记忆渊海。
常年以来,低首搜寻,
累积许多瓷片资料。年长后
,更走过无数海内外博物馆
、研究机构、考古工地、遗
存旧址,手握目及无量的珍
贵文物,其中规模**的还
是古陶瓷及标本碎片,粗粗
统计何止百万之数。无论身
置何处,自己低头捡起的碎
片,同行递来的标本,下意
识都会让人取水浇洗,以窥
全豹;水流冲去包裹瓷片的
土泥,顺指缝淌落,恍如时
光之砂消散,伴之岁月辉芒
耀然。
水、火、土,构成陶瓷
表象最重要的成器要件,且
金、木同在;故一件陶瓷制
成品,五行俱备,诸元融汇
,聚土为骨,遇水成形,摄
火炽炼,累日化灵。
陶瓷最让人醉心的,是
其历万千年不灭的形态魂灵
。陶瓷制品无论完整、破损
,其纹样形体、工艺呈现,
一直存在,除非研磨为齑粉
,否则将与天地共存,日月
同辉。
蓝星各地不同区域的早
期文明都通过自身族群聚集
,在觅水寻食,控火守命,
趋利避害的过程中,探寻摸
索到陶烧制作的工艺和技法
,陶物由此成为文明共器。
而在对陶作不断理解、进化
、跃变的过程中,超级大陆
东缘的人群,创造性地将烧
陶质变为烧磁,获得一种人
类文明史中全新的物质呈现
。
世人奇怪,为什么陶器
,各个文明都有独立不同轨
迹和时空节点的技术获得;
而唯独瓷器烧造成为中华文
明的**,专享千年,成品
外流散播四域后,被全人类
共同珍爱与使用。
从文明差异看。中华文
明在基因深处对模糊就有深
刻认知,就此体悟感知任何
事物变化及优劣表述皆无绝
对界线。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世事万物
,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元结
构,华夏认知在黑白之外更
有灰度。陶瓷制品完全不同
于玻璃,陶瓷烧造可无限接
近于玻璃,玻璃也可以尽最
大可能获得陶瓷属性,但无
疑两者皆无法完全相同或代
替对方。陶瓷和玻璃非常物
理化的代表着东西方文化内
核的差异和本质的不同。这
可能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
烧陶,而唯有中土独立发明
了瓷器的烧造。
时光水去,岁月更迭。
千百年前烧制出的陶瓷,今
时仍明亮如初。微经水洗,
那光泽辉闪如镜。人洗瓷,
瓷映人,百千万年之后,这
光泽仍耀眼夺目,时空中瓷
面将镜像下过客的身影。
录此为序。
阎焰
壬寅年戊申月丙申日记
于鹏城
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里的旧物与旧事
弗利尔美术馆藏北宋『嘉祐捌年』剔花枕的产地
汝窑·『官窑』:清凉寺和张公巷
河南中部迤北发现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绘陶瓷
釉上多色彩绘陶瓷装饰工艺分类综述
从茶龟碾到茶碾臼
当阳峪窑研究综述
山西诸窑与磁州窑装饰风格的比较
酒封小考
枕记
河津窑器物的纪年考察——以枕为中心
从『帖木尔』时代出现在撒马尔罕附近的永乐青花看当地的窑事
乾隆奏折里的『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