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蔡元培:新北大缔造者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的地方,而不是贩卖知识或者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场所,因此,大学校园必须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与独立求真的人格。
一、由旧学入新知 /3
二、将衙门改造为学府 /13
三、有得有失的后半生 /23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因为坚持儒家观点屡遭批判,却能以自省的方式泰然处之,以95岁的高龄善终。这位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的民国名士,在近百年的人生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份儒者的乐观与尊严。
一、从佛门到儒者 /33
二、我是一个实践者 /44
三、我生有涯愿无尽 /52
胡适:自由主义求索者
胡适在一个最现代化国家的黄金时代中摸爬滚打,在民主政治体系中如鱼得水。他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登上了更开阔的舞台上,以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主义者。而稍早留学日本的鲁迅,成长环境完全不同。
一、北大最焦虑的校长 /63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破壁者 /72
三、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 /82
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做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夏志清和许子东都认为,京派文人对沈从文的接受,除了对他才华的欣赏,也含有壮大集团队伍的考虑。因为,这些京派作家中不乏成名的诗人与学者,却独缺可与左翼抗衡的小说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理想 /93
二、湘西来的北漂 /102
三、爱情传奇背后的真相 /110
钱锺书:低调为人,高调治学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钱锺书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低调为人、高调治学的典型形象,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压力,他尽可能远离政治,保持人格风度,用无功利之心来抵挡人世的风风雨雨。
一、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121
二、时代的现实与选择 /131
三、我们仨何以动人 /140
傅雷:孤独赤子,执着父亲
傅雷之死,这么多年仍是回声轰隆,逼人直视历史,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傅雷身上,越到后期,越矛盾地融合着西方知识分子和东方儒士的品格。
一、从艺术到译书 /149
二、爱情与理性 /160
三、孤独与受难 /170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萧红选择了自由写作,家国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对她并不适宜。端木蕻良后来评价说:创作,是萧红的宗教。
一、不幸童年造就的作家 /183
二、从异乡到异乡 /192
三、黄金时代 /203
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学界,是当之无愧的一座高山。1929至1937年,他主持的十余次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现实,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一、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 /215
二、李济的黄金时代 /224
三、与文物共进退 /233
张伯驹:献出国宝的人
章诒和小的时候听父亲章伯钧神往地说起张伯驹收藏的故事,忍不住打断问道:那这个张伯驹是做什么工作的呢?章伯钧笑着说:其实公子哥儿,就是他的工作。章诒和对这个回答颇感惊讶,章伯钧进一步解释:中国文化很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层里没有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
一、民国贵公子 /245
二、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255
三、为收藏而生的人 /268
张爱玲:谜一样的文学神话
她是谜,也是一个符号,是现代中国作家中唯一兼具显赫家世、天才写作和传奇人生的人。不同的时代,她的作品和她这个人都在被复写、补白和重构。几乎没有哪个作家像她一样,被一些人书写成文学神话,并发展成张爱玲学;同时被另一些人批评为怨妇写作,误上神坛。
一、上海滩的惊艳 /281
二、香港,文学与电影 /290
三、大洋彼岸的时光 /299
Ⅱ
鲁迅:从弱国子民到精神战士
鲁迅把自己当作黑暗的斗士。革命在鲁迅那里,并不仅是从满人那里夺回政治权力,还是把中华民族的思想从奴隶状态下解放出来, 从而完成精神上的进化。人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而不是精神上的奴隶。
一、在故乡:怀疑传统 /3
二、蜕变:从弱国子民到精神战士 /13
三、在北京成为鲁迅 /22
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本质上是一位纯粹的学人。他的重大关切,是如何去避免思想的停滞和理性的衰退,并非什么现世功利。作为一代宗师,其脱俗求真的表现形式,难免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 共存。
一、书斋悠悠的黄金时代 /35
二、在乱世流离中站上中古史的巅峰 /45
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54
老舍:大时代的写家
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而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界限。他疏离于主流文坛,不愿与谁为伍。这种精神状态,他后来称之为独立不倚。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悼念好友罗常培先生时说独立不倚的精神使我们不至于利欲熏心、去蹚浑水。
一、穷人、旗人、写家/67
二、老舍在美国 /76
三、从《茶馆》到《正红旗下》:最后挽歌 /86
巴金:讲真话的世纪文人
巴金自称五四运动产儿,他的一生曾像圣徒一样追寻着民主、 自由的五四精神。无论是早年逃离封建家庭束缚的决绝,还是晚年逃避心灵惩罚的彻底,这个一生爱国的理想主义者一直在以不同的手段与形态,同人性及制度的层层牢网永不停歇地作斗争。
一、成名:《家》背后的曲折故事 /97
二、动荡:在五四时代 /105
三、后半生:我为你们而活/113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一样,他们都不是追求理想世界的普罗米修斯。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压力,他们的态度是永远保持自我特点,在压力下保持人格风度。有时沉默有时曲折,但振臂一呼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一、《我们仨》最后的日子 /125
二、成为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134
三、跨越新旧女性,一个特殊的写作者和知识分子 /144
齐白石:人民艺术家
雅与俗艺术与商业能品与逸品,这些艺术圈永恒的矛盾, 被这位满怀童心又刻苦勤奋的老头儿有意无意中解决了。他始终是个再本分不过的农民,凭本事吃饭,卖画糊口,不务名,不阿世,不走官路。
一、乡居与远游 /157
二、衰年变法 /165
三、草间偷活 /173
丰子恺:画的都是生活,讲的却是人生
丰子恺徘徊在左右之间,既不激进也不反动,再加上他传统与改良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或许只能被当作第三种人。无论世事如何轮转,他总相信此境风月好。
一、前卫的子恺漫画/185
二、45 年 450 幅护生画/194
三、他是画家,但首先是一个文人 /201
梅兰芳:一代完人
梅郎、梅老板、梅博士、梅先生,人生不同阶段的几个称呼,对于 梅兰芳意味着什么?人生况味,恐怕旁人都难以真正懂得。梅兰芳少年时,艺人地位很屈辱,娼优同行人尽皆知,对男旦行成见尤深。梅兰芳一辈子用心用力,就是要为艺人挣得文化地位和人格尊严,去掉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伤疤。
一、从梅郎到梅先生,改良与求变 /215
二、梅孟之恋,情非得已 /222
三、一代完人,师与友 /229
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
他当然是学者、文人、收藏大家,但他那些令人迷恋的生活性情和态度又绝不仅是这些表面上的词语可以概括的。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候,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是被时好时坏的年代和潮流不断裹挟着往前的。但即便如此,他们都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
一、从逍遥公子到潜心治学 /247
二、不冤不乐,存留中华民族文化 /257
三、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 /268
金庸:侠之大者
阅读武侠是对现实不满和抵抗的产物。想象一种与现实不同的侠义江湖,想象人间终究有情有义,不公不义可以得到诗的正义的想象解决,这正是阅读体验中根本的愉悦所在。金庸的全球华人阅读,集合起一个被称为金迷的想象的共同体。
一、香港的金庸,金庸的世界 /279
二、金庸迷的想象共同体/287
三、报业大亨查良镛 /296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余光中曾说自己从不写日记,也不写自传,因为作品就是最深刻的日记,而我的情操与感慨,都在我的诗文散文里。余光中的浪漫和感性似乎都藏在诗里,现实生活中,他是平静的,甚至有些刻意的冷漠。
一、渡海而来的乡愁诗人 /307
二、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弄潮儿/316
三、一个更为复杂的诗人 /326
李敖:孤胆先驱
李敖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专业学者或者现代知识分子,也不同于后者的东方对应物, 有着立功与立德之心的士大夫。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文人以立言为一生志业,但不求登堂入室,也不背负立德之累,更无须将社会上一般的道德法则奉为准则。
一、青年文士的崛起 /335
二、斗士与文商 /344
三、笑傲江湖的名嘴 /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