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定 价:36 元
丛书名: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美)佩弗 著,吕梁山 等译
- 出版时间:2010/8/1
- ISBN:9787040289756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0-0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32开
本书承袭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根据马克思本人的相关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和社会正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元素出发,考察了对马克思道德观的各种解读,得出马克思是以致力于平等自由*化为核心的混合义务论者的结论;运用当代元伦理学证明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在总体上是相容的,批驳了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不相容的论断;提出一种包含马克思道德理论在内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社会正义理论;论证了当代分析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重要意义,阐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功能失调及建立民主的、自我管理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性理论对于发展一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理论的必要性。
div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id=
"bjtj">
本书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之一,全书共分10个章节,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和社会正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道德观的发展、对马克思的后果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正义和权利的批判、一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理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R.G.佩弗(R.G.Peffer)
1985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哲学与公共事务》、《加拿大哲学杂志》等刊物上曾发表多篇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正义的论文。
鸣谢
导论
部分 马克思的道德观
章 马克思道德观的发展
马克思的阶段:激进的自由主义(1841~1843)
马克思的第二阶段:革命的人本主义(1843)
马克思的第三阶段:始创的马克思主义(1844)
马克思的过渡阶段(1844~184Z)
马克思后期著作中的道德观(1848~1883)
第二章 对马克思的后果主义解释
后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道德理论
马克思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一种批判
马克思和非功利主义的后果主义形式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和剥削的理论:重构与辩护
马克思、人的尊严和义务论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和理论:一种重构
道德和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主义”:一种批判
道德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
马克思(著作中)的道德和非道德的评价:对伍德和米勒的一种批判
马克思主义、自然主义倾向和理性自利
道德、自身利益和革命的动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历史主义
必然性论题
资本主义崩溃理论
道德与历史
第六章 道德和意识形态
总体性和非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道德、意识形态和道德理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的客观性
马克思、恩格斯和道德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反思平衡和原初状态
道德的客观性、阶级斗争和主体间的一致同意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正义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对正义和权利的批判
马克思对正义和权利的一般性批判
马克思论作为人的利己性的权利
马克思论法权概念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消亡
马克思的作为社会制度内在标准的正义观念
阶级利益与社会正义:对伍德的一种批判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者及左派对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异议:一种批判性评论
权利与正义
马克思和罗尔斯
对罗尔斯方法论的反对理由
罗尔斯的正义论
对罗尔斯道德理论的实质性反对
关于罗尔斯之理论应用的反对理由
第十章 一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和马克思主义经验性理论
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理论
附录 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