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大师蔡志忠所创作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是许多人的国学启蒙漫画,颇具影响力,开起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韩非子说·法家的峻言》系蔡志忠以古籍《韩非子》为基础创作的漫画,在他的妙笔之下,艰涩难懂的古文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他以简洁清晰的画面、浅显易懂的白话、风趣幽默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古人思想,超越语言与文字的隔阂,替这些重要经典做了适切的诠释。与此同时,他本人旷达、超脱的人生哲学、对经典独到的见解也融会其中,展现出他充满智慧的心灵世界。
【丛书简介】
中国早期思想家的著作影响深远,漫画大师蔡志忠一直致力于用轻松诙谐、独特圆融的画风将古典智慧带入现代人的生活,开启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是许多人的国学启蒙漫画,独创了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他的妙笔下,艰涩难懂的古文不再令人望而生畏。简洁清晰的画面、浅显易懂的白话、风趣幽默的故事,跨越了语言文字、地域文化的隔阂。与此同时,他本人旷达超脱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经典独到的见解也融会其中,展现出充满智慧的心灵世界。
每书卷首配有专文导读,后文处附每则漫画故事的原文出处及注释,读者可以一边看漫画,一边学原典。这套畅销三十余年的国学漫画经典,将为您轻松打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导读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囗 冯友兰
韩非子与法家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礼包括仪文、礼节、举止行为的规定,以及社会习俗所构成的不成文法。它的应用范围只限贵族,称为君子(它的字面含义是君王之子,像君王那样举止的人,有文化教养的人)。刑即惩罚,它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即庶人,或称小人(琐小的人)。《礼记》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说明了这两项原则的不同应用范围。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思想代表,他是韩国(今河南西部)皇室后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子以著书立说见长,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战争时代,秦国采用了韩非子的主张,得以兼并六国,成就霸业;韩非子因而声望日隆,由此遭到秦国宰相、他的旧日同窗李斯嫉妒,被陷害下狱,终死于秦国狱中,时在公元前二三三年。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 势,即权力与威势,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三三七年)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第三派以商鞅(又称商君,死于公元前三三八年)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
韩非子认为这三者都必不可少。他在《韩非子·八经》篇中说: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的作用。他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从捉摸,这是术。他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治国之道
法家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况,建议采用新的方法治理国家。照法家看来,这些是颠扑不破的治国方法,首先是制定法律。韩非子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法的作用是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法律颁布之后,君王必须监察百姓的行为。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犯王法的人,也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君王这样做,就可顺利统治百姓,无论百姓如何为数众多,都可以统治。
关于这一点,韩非子写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这是说,圣人治国,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在一国之中,能自觉行善的,不会超过十个人。但只要民众不作恶,国家就可以保持太平。君王治国,着眼在大多数,至于其他少数,无关宏旨;因此,要着力的是执法,而不是立德。
按照这个理论,君王统治百姓,靠的是法律和威势,他不需要有特殊的才能或品德,也不需要像儒家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靠君王的品德和人格影响去感召百姓。
有人可以说,君王采取这样的办法治国,需要有能力制定法律,还要监察为数众多的百姓是否违犯了法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法家对此的回答是:君王不用事必躬亲,只要他有驾驭人的权术,就可以物色到适当的人去为统治者办事。
术这个概念有什么哲学意义呢?它也是正名这个古老学说中的一方面。法家对正名的解说是: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
这里的实,按法家的学说是指在政府任职的官吏个人;名是指政府职务的名称,是任职官吏应当完成的职责。因此, 循名而责实意味着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完成他的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个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因此,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这是官吏的事情,不需要君主具体指导。君主所要过问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仅此而已。
这样,人们还会问:君王怎样知道哪个人适合哪项工作呢?对此,法家的回答是:只要靠术,就可以知道。《韩非子·二柄》中说: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样认真实行,赏罚分明,经过几次,无能之辈就不敢承担他们力不能胜的职务,即便给他们,他们也不敢接受。这样,没有能力的人就被淘汰下去,只有能胜任的人在政府职务上任职了。
但是,还有问题:君王怎样能够知道,某个官吏这个实和他所担负的名是否相称呢?法家的回答是:这在于君王,如果他没有把握,他就去考察结果,如同君王不知道他的厨子是否胜任,就去品尝厨子烧出的菜肴。在监督官员方面,君王也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这些监察官员的人,自己也在君王监察之下。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了,这样,他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掌握赏罚两项大权,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治国二柄。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性趋利而避害。韩非子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是说,君王治天下,行事要循人性。人性之中,有所爱,也有所憎,因此,赏罚便能发挥作用。赏罚能起作用,便能做到令行禁止,于是治世之道便已具备了。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他与荀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对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不感兴趣。韩非子和其他法家认为,正因为人性恶,所以法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
(上文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四章,赵复三译。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