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成立的德国独立唱片厂牌ECM,在爵士乐与当代古典音乐领域建立了纯粹的音乐帝国,其极具辨识度的封套设计也成为ECM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制、简约,神秘而富有诗意。50年来,ECM一直与商业保持距离,却在唱片界始终夺目,对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迷充满吸引力。《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缪勒主编,邀请了包括艺评家托马斯· 施泰因费尔德、禅学艺术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莱西特、电影学者杰夫· 安德鲁、音乐家克提尔· 毕昂施塔德在内的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ECM在19692010年间的视觉设计与音乐的关系。书中收录1200余幅图片,读者可从中了解这一伟大唱片厂牌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
德国音乐制作人曼弗雷德 · 艾歇尔在过去几十年来,只做了一件事走遍世界寻找最纯粹的声音,为它们制作唱片,并为声音画一张寒冷、宁静但恒久的图片。他创造了一种集视觉与听觉于一身的语音:ECM。自1969年创办时,艾歇尔就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唱片品牌,出版的音乐内容不受传统音乐分类的束缚,不沾染学院派的学究气。他选择音乐家的原则,也是那些从未被唱片工业制作过、能简单直接吸引他、打动他的艺术家。在他的努力下,ECM开拓了宽广的音乐版图。除传统爵士乐,它还囊括自由爵士、先锋音乐、民族器乐、实验人声等不同的音乐类型。更多时候,你能听到不同的元素彼此汇聚,交织成一幅当代前沿音乐的画卷,让人们认识到音乐的更多可能性。由此,ECM成为全球当代音乐录制与出版的一面大旗,在爵士乐与当代古典音乐领域建立了纯粹的音乐帝国,其极具辨识度的封套设计也成为ECM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制、简约,神秘而富有诗意。50年来,ECM 一直与商业保持距离,却在唱片界始终夺目,对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迷以及艺术设计界人士充满吸引力。《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缪勒主编,邀请了包括艺评家托马斯· 施泰因费尔德、禅学艺术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莱西特、电影学者杰夫· 安德鲁、音乐家克提尔· 毕昂施塔德在内的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 ECM 唱片在19692010年间的视觉设计与音乐的关系。书中收录1200余幅图片,读者可从中了解这一伟大唱片厂牌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从体量和质量上来看,这是乐迷、艺术设计爱好者的一场盛宴。
对话曼弗雷德·艾歇尔不那么明显 439
张璐诗
假如海中无浪,去掀起海面又卷回海中;假如海浪尚未淹没地平线,却恰好足以摇撼大地;假如大海无耳听海,无目凝眸海之恒久;假如海中无盐亦无沫,它只是太阳底下一片无根的死灰。它便只是枝丫间一潭死去的海,不见阳光。它只能是矿井之海,爆炸时带着沉重的记忆恫吓世间。然而果实呢,果实会长成什么样?然而人呢,人会变成什么样?
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
暮色降临时
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
关于纬度60之外的生活,一位英国诗人说过脍炙人口的话:北方的意思就等同于一个拒字。这是W. H. 奥登1936年在冰岛度过一个夏季后写下的。这口吻不由分说的拒字,在这里有广泛的用意:打发走,拒绝,略过。不论是哪种含义,都包含了一种自醒的、心意已决的孤独感。在都市消费主义和田园情趣这些最普通的生活理想的另一面,这种孤独感与一片贫瘠荒芜、冷若冰霜的大地相承。内心没有温暖,身体感受不到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淅沥冷雨洒遍萧瑟寒街;看不见凉棚下长桌旁的快乐人群,只有孑孓独影;缺乏豁然开朗的明亮视野,天地充满了暮色和困惑。尽管如此,决绝的北方却再次成为吸引人的意象,甚至远远超越无比舒适的南方,就像是只有北方能为世俗带来救赎。
迄今为止,曼弗雷德·艾歇尔(Manfred Eicher)的公司ECM已经出版了超过一千种唱片。唱片之间除了贯穿着相通的音乐风格,在封面艺术创作上也体现出相似的视觉观念。从1969年、1970年发行的第一批唱片开始,制作概念就一直如是,尽管其中的主题和色调各不相同。即便是英国低音贝斯演奏家大卫·霍兰德(Dave Holland)录制的某些专辑,封面上没有图像只有字母:这些字母看起来写法现代,但字体并没有像一个个小屋檐那样的衬线;它们不需要加粗边或放大底部边线,每一个字母独当一面,并不需要别的支撑。而很多早期的封面已经出现了风景与大地的照片,也许并不都在欧洲北部取景,但这些地点看上去全都很接近北欧的模样:比方说,挪威萨克斯管演奏家杨·葛柏瑞克(Jan Garbarek)的专辑《十二个月亮》(Twelve Moons,1993)封面上的沼泽地。捷克唱片修复工作者和摄影师扬·耶德利奇卡(Jan Jedlicˇka)是在托斯卡纳西部海边的低洼沼泽里找到的灵感,但也许是受到了蓝灰色暮光的启发,想象中立即浮现的是人迹罕至的北方地区。再如,恩里科·拉瓦(Enrico Rava)和迪诺·萨鲁兹(Dino Saluzzi)五重奏的专辑《回》(Volver,1988,摄影:Werner Hannappel)封面上云雾笼罩的山峦。没有一幅画面拘泥于狭隘的字面意义。也没有一幅图片只是充当音乐或音乐家的点缀。它们不会假装去诠释作品,甚至画面本身也不容许诠释。这些画面与音乐相伴,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而存在,取景之地与呈现方式也经常出人意料。每一幅图片都不受其潜在含义的约束,带着梦幻特质,从无中生有,一出生就与粗俗及其孪生形态形成对抗。没有一幅作品透着成就与骄傲,或是取悦听众的刻意。无所诲,人亦不受惑。这些画面全都在有品格地表达着一个拒字。
多年来,在被曼弗雷德·艾歇尔用作ECM唱片封面的许多图片中,有很多水面的元素:在基思·贾勒特(Keith Jarrett)欧洲四重奏的第一张专辑《归属》(Belonging,1974)中,四个气球漂在水面上。这张照片是日本摄影师内藤忠行(Tadayuki Naito)拍的。杨·葛柏瑞克的唱片《Dis》(1977)的封面上,点点浪花奔向海岸,而水面倒影如镜。与曼弗雷德·艾歇尔多次合作的法国摄影师让
拉斯·缪勒(Lars Mller),1955年生于挪威奥斯陆。从1982年起在瑞士巴登成立视觉交流工作室,从1985年起在多所设计学院教授建筑、设计、艺术、摄影和社会的课程,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成员。张璐诗,职业音乐人、资深媒体人。 八岁获古典吉他大奖。曾任《新京报》文化记者七年,专题报道古典音乐、爵士乐的现场及评论,以及各种音乐和文学的海外人物专访,曾与Brian Eno 和 Herbie Hancock 等大师畅谈音乐。并连续三年为《Time Out 北京》撰写古典、爵士乐专栏。2016年底在摩登天空旗下出版创作专辑《才不枉过年少吧》。 译作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帐篷》等。
暮色降临时 23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超媒介影像记 114卡塔琳娜·艾普莱西特他们的音乐:艾歇尔/戈达尔 声音/图像 167杰夫·安德鲁大地与音响 255克提尔·比约恩斯塔复调摄影 341拉斯·缪勒 唱片目录 347索引 432人物小传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