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从小聪明伶俐,明白事理。他少年时便离家下南洋,十七岁接管家里的米店、黄梨厂等生意。通过实践历练,他很快就能独立经营店铺,管理账目。他敢作敢为,敢为敢当。面对父亲欠下的巨额外债,他谨慎操持,严控支出,盘活资金。四年后,他不仅还清债务,还拥有了多处产业和流动资金,成了百万富翁。
陈嘉庚憧憬家给人足,深信教育兴国。他用自己积攒的资金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他选定校址,高薪聘教,源源不断地汇出巨款, 甚至预支收入资助两所学校;在经济危机时,他卖掉私家别墅,向银行借贷给学校应急,每年筹集近三十万元维持学校的运行。
陈嘉庚乐善好施,心怀大爱。他一生创办、资助超百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同时还是团结侨胞的领袖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第四辑,阅读儿童文学名家充满童趣的美文故事,学习英雄人物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系好人生第-颗纽扣。
一八九○年,一位不到十七岁的少年登上了从 厦门驶往南洋的海船。少年穿着长衫,个子不高, 蓄着长辫,前额头发半剃,一副典型的中国清朝男子的打扮。这是他第二次登上远洋的大船,上回他也上了远洋海船,而后又舍不得母亲,没有走成。
这次,他已下定决心,必须离开。海船启航的时刻终于来临,少年看着海船划开水道,远离渡口,眼前的水域越来越宽,离海岸越来越远,直至没入海天一片苍茫之中。他的眼前已无海岸、渡口,甚至连鸥鹭的影子也都消逝了。眼前所见,唯有茫茫一片大海,无边无际。他要去大海那头的新加坡,在那儿,有他的父亲一位他甚少谋面,却与他血脉相连的至亲;那儿,有他未知的、属于男子汉的世界一个他必须迅速褪下少年的青涩,挺胸走
入的成人世界;那儿,有父亲为他谋划好的远大前程。母亲不舍的双眸,离别时与弟弟、妹妹最后的拥抱,连同所挚爱的故乡集美村社,都离他越来越远了。他得放下这些令他变得软弱的牵挂,一并抛开少年的怯懦与犹豫,走进南洋那个四季炎热的新天地。
从小在海边长大,自认为熟悉大海的他,从未料到,在大海深处,他所熟悉的大海居然有另外一副面孔涛声不再可亲,海浪不再温柔。大洋深处波涛汹涌,毫不怜惜地推搡着陷入海洋腹地的船只。它涌起激浪,拍打着船舷,船只犹如风中飘零的孤叶,在浩瀚的大洋之中剧烈晃荡。每一个出洋的男子汉,都是在拿生命和命运赌博。
少年历经多日风浪,眩晕最严重之时,他一连五六天吃不下东西。一八九○年深秋,远洋航行的 船只终于在新加坡靠岸。
少年收拾起被大海折磨了一个月的身子骨,打起精神,背着行囊,走下远洋的帆船。
新加坡异乡的世界,在他眼前展开。这儿 的空气带着海的潮腥味,让他想起了故乡。这儿的 人的面貌和家乡人也都差不多,甚至也说着他熟悉的闽南话。空气中熟悉的气息和往来行人熟悉的乡音,让初来乍到的他稍稍松了口气。但这儿和集美村社还是大不相同的,这儿的街巷整洁,沟渠干净,行人的打扮也都整齐体面,不似故乡大社,村里的黄泥土路上鸡鸭屎粪随处可见,沟渠里垃圾成堆,污水恶臭,蚊虫滋生。村里人风里来雨里去地劳作,平日里衣裳破烂,身有污垢,也不那么讲卫生,小孩子光着屁股打赤脚在街上跑,都是见怪不怪的情景。
热带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他的身上和脸上。少年大步向前,走进这个终年温暖,承纳四方投奔者的城市。走出闽南渔村的敦实少年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将在这儿建立他的工商业王国,继而服务社会,成为南侨的商界翘楚和政治领袖。他从这儿起步腾飞,兴实业,办教育,服务社会,走上救国救民之路,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为他的国家、他的民族成就一番伟业。
他,就是从闽南渔村集美走出的中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李秋沅,本名李靖,儿童文学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已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谜境·青鸟》《天青》及作品集《茗香》等十五部作品。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年度桂冠童书、上海好童书奖等奖项,作品曾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写给小读者的话· ··············· 1
下南洋的父亲 1
想当勇士的男孩 5
漂洋过海找父亲 9
返乡捐资初办学 13
多想插翅回故乡 17
平地建起一条街 21
商海启航的小船 25
独立创业偿父债 29
十八万粒橡胶籽 35
入盟晚晴园逐光 41
创办集美蚝厂·················· 47
创办集美小学·················· 51
种下人才的种子 55
创办厦门大学·················· 61
屹立于海角的南方之强 67
集美学村的由来 73
尽出家财以兴学 79
为抗日救国出力 87
统领南侨的领袖 91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97
招募南侨机工修公路 103
组织回国慰劳视察团 107
在重庆的精彩演讲 113
从嘉陵江到延河 119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25
深盼祖国团结一致对外 129
成为英勇的斗士 133
坚守新加坡··················· 141
艰险的避难之途 147
走过死亡的幽谷 153
结束避难流亡的日子 157
合理合义合大众要求 161
见证新中国诞生 165
心系故乡,建设家乡 171
不为子孙留财产 179
尾声·························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