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清晰、理论新颖,文字深入浅出,零基础也可以学会辩证思考。
★本书为每一位哲人赋予一个最能体现其思维风格与色彩的词择务从事执两用中时措其宜物实位正在概念的提炼与阐释中,叩问原典,对话先贤,体悟华夏中和文化之要义,发掘埋藏在大历史浪潮中的时代精神。
导 论 思维样法与中文化
应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意念、意识、意志和思维才是根本,它以预设的形态潜存在每一代思想家的认识中,推动着他们对于现实情状的认知过程,并推动着人类文明中思想史的发展。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发生发展亦如是。它体现在历史化的过程和大量的实践应用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事急从权的经验感受与理性感发,抒发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不同感悟,描述着自己的理想社会,并将之熔铸、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求正、求中、求宜、求和思维的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第一节 思维样法文化因素之一
任何一个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要有一个背后的文化支撑,体现着一种集体性思考。而这样的文化支撑,也必然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亦然。
我们的主张是:思维样法民族思维方式。
胡适曾在其《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说过: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只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人类的生理的构造根本上大致相同。故在大同小异的问题之下,解决的方法,也不出那大同小异的几种。中西逻辑思想中的思维规律在根本上相同,即胡适所说的样法应该也包括了民族思维方式。
这是因为,按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显然,在这个几乎包容了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文化内涵中,应该也包括了作为传播工具的语言和如何表达思想的思维样式等。
又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公布的《世界文化报告》对文化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这包括人们所持的价值观,对他人(民族和性别)的容忍,外在的以及与之相对的内在的取向和偏好,等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体现。 前者的广义理解,应该不仅包括了何以生活和生存的指导观念,也应该包括了怎样生活和生存的思维认知样式。观念与方法统一在一起才是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后者的狭义理解,则应该包括了语言符号。
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统一。故有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文化界定: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预定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具体地说,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
从这些有关文化的界定反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局面已打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成为真实写照,被《诗经》形象地比喻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所谓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情状屡见不鲜。在这新旧交替过程中,代表旧事物的名与大量涌现出来的新事物之实并存,造成了名实是非相淆、社会风俗不正、刑罚不清的混乱局面。即管子所说的名实之相怨,久矣。故而南宋陈亮对此时的评价是:夫今日之患,正在夫名实是非之未辨,公私爱恶之未明,其极至于君子小人之分犹未定也……名实是非当日以淆,而公私爱恶未知所定,何望夫风俗之正而刑罚之清哉?
由是,如何平定天下,重新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始终是当时诸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的需要,决定了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论辩思想、产生论辩艺术的时代。先秦诸子为了政治、军事、外交、伦理等传播的需要,围绕名的性、内容、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辩论并进而深入关于辩的理论研究中。这些有关名辩的思想都熔铸着先秦诸子的真知与睿智,充分显现了他们对播其声(主张)、扬其道(理想)、释其理(理由)的期待,具有传统特色的名辩思潮也由此展开。在如何正名用名、如何谈辩用辩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运用中,形成了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论辩文化。
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应该是被这个时代的历史要求催发或逼迫出来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们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现实需要而创生出来的。当一个民族试图理解其文化价值及其意义时,其独特的文化的历史便提供了意义框架,并将之付诸历史的实践。
由此,一个稳定的文化传统必定包含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思潮,就在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经过中国古代先人历史积淀的认知实践及粗浅的理论概括,在如何正名用名、如何谈辩用辩的辨名析理思考与实践运用中,形成了两种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意象性思维,一种是整体性思维。在意象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由言事而论道的推类思维方法;在整体性思维基础上,则产生了同样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权正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方式。
张晓芒,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著作18部,发表论文140多篇。
刘琪,唐山学院副教授,先后主持完成省市校级课题10项,在各级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
郎需瑞,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导 论 思维样法与中文化1
第一节 思维样法文化因素之一1
第二节 权正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过程及目的5
一、中传统文化的精髓5
二、权正致中过程与目的10
第三节 如何权正而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根据21
一、观念与方法爱因斯坦的启示21
二、变则通,通则久从权变走向致中的理路24
第一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萌芽41
第一节 疏川导滞神话中的辩证思维方式41
一、四极正渴望秩序的朦胧选择42
二、疏川导滞意图和方法的直觉辩证47
三、子孙无穷对矛盾转化的相信态度51
第二节 咸庶中正《尚书》中的辩证思维方式53
一、选善弃恶成汤革夏中取法标准的演变54
二、中正德标准的确立60
三、允执厥中权的过程与结果66
第三节 天命靡常《诗经》中的辩证思维方式70
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认识的全面性72
二、天命靡常判断的条件性与取法标准的变化性72
第四节 保合太和《周易》中的辩证思维方式77
一、易者象也意味的形式78
二、阴阳对立唯变所适的前提82
三、阴阳转化唯变所适的过程及结果88
第五节 以和、宜也《左传》中的辩证思维方式96
一、物生有两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97
二、宽猛相济,政事以和君、民、神的辩证认知98
三、名分大义,义者宜也春秋笔法之凡例论式中的辩证认知105
第二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一)
先秦儒家的辩证思维方式118
第一节 执两用中孔子的辩证思维方式118
一、以名正实的名实观118
二、对伦理道德范畴通权达变的灵活理解119
三、辩证的认识方法121
四、孔子辩证认识方法的比较及现代意义134
第二节 执中而权孟子的辩证思维方式138
一、对名分等级观念的辩证认识139
二、对孝信及如何仕问题的辩证理解144
三、矛盾对立的定义方法149
四、执中而权论辩中对于是非的辩证认识151
第三节 中则正荀子的辩证思维方式158
一、中则正的意涵158
二、制名原则中的朴素辩证因素160
三、对辞中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分析164
四、全面性思维要求的提出及运用167
五、贵其有辨合,有符验的论辩原则170
六、辩则尽故与解蔽的论辩原则173
七、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的谈说方法176
第三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二)
先秦墨家的辩证思维方式179
第一节 择务从事墨子的辩证思维方式180
一、取实予名的名实观181
二、对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现象的区分185
三、对谈辩时机、地点及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关注187
四、辩证选择他物的比喻式推类论辩方法191
第二节 权,正也《墨经》的辩证思维方式195
一、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196
二、对名谓的分类204
三、对名的矛盾定义法208
四、同异交得之权,正也的辩证思想210
五、论辩的具体方法230
六、《大取》《小取》中的语境意识238
七、通意后对的论辩要求248
第四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三)
先秦道家的辩证思维方式251
第一节 玄同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251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252
二、有形事物与名(言)的关系255
三、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259
四、不辩的论辩思想266
第二节 以和为量庄子的辩证思维方式269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270
二、具体事物与名(言)的关系274
三、言不尽意280
四、泯灭一切事物对立的齐物思想282
五、泯灭是非对立的齐论思想289
六、辩无胜思想292
七、以和为量辩无胜问题的启示294
第五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四)
先秦名家的辩证思维方式302
第一节 时措其宜邓析的辩证思维方式302
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的名实观303
二、两可之说305
三、时措其宜的论辩原则308
四、时措其宜的全面性要求311
五、双重论证312
第二节 天地一体惠施的辩证思维方式315
一、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316
二、惠施譬式推论的中理324
第三节 物实位正公孙龙的辩证思维方式329
一、名实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330
二、对词性的区分332
三、对兼名和单名的分析335
第六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两汉时期339
第一节 多类不然《吕氏春秋》的辩证思维方式339
一、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340
二、关于推类的论述344
第二节 与化转移《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方式347
一、对名实关系的探讨347
二、对推理的论述349
三、对推理原则的论述351
第三节 中和董仲舒的辩证思维方式355
一、常变经权论356
二、中和论360
三、辞指论366
四、五行论369
第四节 引物事验言行王充的辩证思维方式372
一、对论证方法综合性、系统性的辩证运用373
二、对条件性的辩证思考379
三、对于语义、语用、语境的辩证思考386
第七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拓展两宋时期396
第一节 量宜知权张载的辩证思维方式396
一、量宜而行张载气学中的名辞理论及其辩证思维运用397
二、不可不知权张载易学推理及其辩证思维运用404
第二节 因权知道二程的辩证思维方式413
一、权即是经二程名辩思想中辩证思维的基础413
二、因事以制名二程理学名辩思想中辩证思维的体现416
三、知几能权程颐易学推理方法中的辩证思考424
第三节 权正得中朱熹的辩证思维方式431
一、权而得中,不离于正朱熹名辩思想中辩证思考的基础432
二、随时释义朱熹理学名辩思想中的辩证思考440
三、理不走作朱熹易学推类中的辩证思考450
四、求同究异朱熹政治思想论证方法中的辩证思考460
第八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延续明清时期468
第一节 穷理行权方以智的辩证思维方式 468
一、称物当名方以智的名辩思想及其辩证思考 468
二、费隐适当方氏易学思想及其辩证思考 474
第二节 因时辨宜王夫之的辩证思维方式479
一、在彼在此之无定者王夫之理学中的名辞理论及其辩证思考 479
二、遭变事而知权王夫之易学推理方法及其辩证思考 487
第三节 明末清初其他思想家的辩证思维认识494
一、顾炎武 495
二、黄宗羲 495
三、唐甄496
四、颜元497
五、戴震500
结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研究意义及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502
参考文献514
后 记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