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收入各类民间传说 1263 篇, 共 133万字, 是迄今为止福建民间传说收录最完整、注释最完备的一本书。本卷根据福建传说分布的实际情况, 分别从现有 9 地市楔入, 分类出人物、风物和历史三类传说。各地市此三类传说各具特色, 相互涵盖, 彼此影响, 形成浓郁福建地方特色的传说传统。本卷作品依照民间传说的信实性、地方性和附着性, 本着优先选用的选择, 对福建民间传说进行学术定位、分辨和实际采用, 尽量凸显作品的地域性和代表性。
概述
凡例
福州
一 人物传说
妇婴保护神临水奶
烟台山“松风堂”的故事
陈文龙别母
陈文龙赶考
坞尾尚书庙与陈文龙
马铎中状元
叶向高巧补相思联
甘国宝画虎
贻顺哥烛蒂
王绍兰桐油煮粉干
林则徐与“□□牛肉面”的故事
林则徐幼年有巧对
柳仁昌得横财乞子戳死了
鸭姆洲古厝与刘冠雄
“海军扛奏”的故事
林森传说三则
二 风物传说
闽清三怪竹传说
陈靖姑与茉莉花的传说
“花仙子”与“嘉儒”地名传说
天宝陂与“田螺精”的传说
祭酒岭传奇
蝴蝶墓
诸娘人与唐部人
油巷下传奇
榕树和榕城的故事
福州西禅寺荔枝的传说
罗星塔
吉庇巷的传说
福州汤门“十槽”“八角井”
洪武道的来历
洪山桥谈往
田黄石传说二则
“鼎边糊”的传说
马厂街地名的来历
桂香街与梅仙街的传说
塔头街的传说
锯墓牌
鹤拳小史
茉莉贡茶狮子头传奇
肉松的传说
好柴不留闽安镇
*跳墙的传说
祭灶的传说
三溪龙舟夜渡的由来
……
三 □□传说
莆田
厦门
泉州
漳州
附录
后记
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环山抱海,山川纵横,方言复杂,人民智慧,妈祖故地,台侨原乡,较中原相对安逸封闭,而文化来源又较为多元,地域自然形貌与人文特征明显,形成了以理学(闽学)为代表的文人土大夫文化与闽越民间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人民以奇妙而丰富的传说,记述了闽人社会、文化演化的心路历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入选各类民间传说1263篇,约计131万字,是迄今为止福建民间传说收录**整、注释**备的一本书。本卷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编撰而成。本卷根据福建传说分布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现有9地市楔入,分类出人物、风物和历史三类传说。各地市此三类传说各具特色,相互涵盖,彼此影响,形成浓郁福建地方特色的传说传统。福建民间文学工作者曾在1986-1997年完成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故事集成”。该集成将福建民间传说独立分类,下设人物传说、妈**说、四大传说、地方传说、侨乡传说、老苏区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9类共73万字,数量居“故事集成”六成以上,为今日“大系·传说·福建卷”的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事集成”省卷本出版后,经过世事迁移,福建民间文学工作者仍躬耕不辍,不忘初心,认真总结“集成”工作经验,坚持田调,补遗填漏,他们手头存藏的民间传说很多为“集成”所未见,也有不少是旧时传说中衍生出来的“异文”。这些成果陆陆续续以单行本方式获得出版或自行付印。2019年初“大系”工作启动后,福建省老中青民间文学工作者严格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提出的“大系”工作规范和编撰体例,对“集成”做了较大的“扩容”和细化工作。不仅增加了大量新收集到的传说,也对能够综合体现本地特色的传统传说增加了更加详细的和科学的注释和补正,补充了一部分图片和讲述者小传,是对福建民间文学工作的重大推进。福建民间传说与福建地域文化的民间传统高度一致,集信实*、地方*与附着*于体,以*与福建神话、福建民间故事相区别,是福建地域文化独有的想象*表述,具有独立的文学品质与审美特色。在福建,传说这种表述从未间断。《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传奇说法。先后收入“集成”与“大系”的《李寄斩蛇》(将乐)、《白水素女》(福州)、《双龙化剑》(南平)、《妈祖出世》(莆田)等传说分别始见于晋人干宝《搜神记》《搜神后记》《晋书》《宋会要辑稿》等历史文献,说明福建传说源远流长。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兴起后,福建民间传说混合着神话和故事,不断得到记录、整理。20世纪30年代有梁国声《漳州民间故事》、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五六十年代有《福建民间故事》(6集),80年代有《武夷山民间传说》《白鹭的传说》《侨乡民间传说》《太姥山民间传说》《乌塔和白塔》《九鲤湖的传说》《九龙江的传说》《畲族传说故事》《鸳鸯溪民间传说》《兰竹荔枝》《藤仙》等;90年代以后,随着“集成”编撰工作强有力的推动,有更多的福建民间传说见之于世,如蔡铁民、陈育伦《福建六十年民间故事选评》,陈建才《八闽掌故大全(上下)》,黄锡钧《讲古选辑》,李清波《李五的传说》,张子曲《闽南民间传说》等;21世纪以来,关涉福建民间传说的部分理论著述崭露头角,夏敏《闽台民间文学》、戴冠青《想象的狂欢》具有一定的代表*。“集成”工作开展以来,民间文学工作者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三者的异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集成”9类传说常常彼此包含,与故事和神话的边界不清,重合处随处可见,所以本书收录的传说遵照“大系”标准,本着“宜粗不宜细”为分类原则,在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和历史传说以下不再做细分。基于共同的史地传统和族群流动情况,对三类传说在不同地区分布*出现的*同文本及其异文,均做如实收录。例如,莆田是妈**说的核心地区,但在**地区若有妈**说,也一并收入。三类传说内部也常常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包含关系,不同传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时常发生,例如“光饼的传说”(风物传说)和“戚继光的传说”(人物传说)、“抗倭的传说”(历史传说)混合叠加,或此或彼,边界不清,“大系”掂量倚重不做特别纠缠,一个故事的不同说法会附上相关异文,但会避免同一文本的重复收录。福建民间传说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为多人、多地辗转传闻的口述作品。所有的讲述者,均采取第三人称叙事,回避**人称视角,为了强调故事的引人入胜而强调情节,具有传播、演绎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功能;为了方便讲述,也为了方便聆听与记忆,福建传说的叙事通常沿着“起因一过程一结果”或“出现难题一解决难*”之类的**结构和讲述套路展示口头文本,忽视对作品主角的内心刻画,符合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