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陈恒先生担任中文版主编, 并列入上海师大城市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予以扶持。本书由世界范围内从事城市研究、社会研究的学者共同执笔完成, 内容涉及世界范围内城市文明进程本身及相关研究的方方面面, 包涵了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史、城市政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等学科领域, 是城市问题研究者及对世界城市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
本书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的研究城市的百科全书类图书,它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其词条类目涵盖了城市人类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史、城市规划、城市政治学、城市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具有整体性的视野和布局。
拥有75万人口的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同时也是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是兰斯塔德城市群的一部分,而该城市群覆盖了荷兰西部大部分地区,且容纳了全国人口1650万的约一半。兰斯塔德城市群还包括荷兰第二和第三大城市鹿特丹和海牙。12世纪末,在阿姆斯特尔河的一个堤坝上,阿姆斯特丹逐渐兴起。1585至1672年的黄金时代是阿姆斯特丹商业成功的全盛时期,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主要贸易市场。在此期间,阿姆斯特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1613至1663年间阿姆斯特丹沿着向心性运河网络的扩张奠定了其日后城市形态的基础。1672年法国和英国的共同侵略使荷兰共和国陷入灾难,黄金时代也走到了尽头。尽管1672至1795年期间(白银时代)的荷兰共和国依然深陷困境之中,但是阿姆斯特丹却成功巩固了该城的繁荣。它仍然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市场,并成功地保持了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黄金和白银时代大量民居的建立反映了城市的繁荣。
1795年贵族寡头政府被推翻,旧制的荷兰共和国灭亡,不久法国占领荷兰。1795至1813年,阿姆斯特丹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很多房屋被空置,有些甚至由于缺乏维护而倒塌。1813至1920年期间阿姆斯特丹经济复苏,并从1870年开始扩张。财富的增加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国家步入新的黄金时代。大型而简陋的工薪阶层社区得以建立。1920至1940年期间,阿姆斯特丹经济出现衰退。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所谓的20—40环形区与19世纪低劣的建筑相比毫不逊色。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在这一时期也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 运河被填平,新的交通路线开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阿姆斯特丹人口增长温和,但城市区域却急剧扩张。同时,阿姆斯特丹获得了文化和经济双方面的国际美誉。
许多游客被荷兰著名的博物馆(如凡高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现代美术馆)以及市中心通行的运河和建筑风格这些有形的历史财富所吸引。对游客来说,同样吸引人的还有阿姆斯特丹的自由形象,这一形象主要体现在城市关于红灯区和软毒品使用的政策。这些文化特点使旅游业成为阿姆斯特丹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城市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商业服务(银行和保险公司)、贸易和分配(史基浦国家机场[the National Airport Schiphol]非常靠近阿姆斯特丹,而且城市里还拥有一个大型海港)。由于两所大型研究型大学和各类大学的存在,阿姆斯特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阿姆斯特丹一直以来都不是单一的工业城市。相反,荷兰首都历来的特点是相对较强的金融业,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其他与消费相关的经济产业的存在。阿姆斯特丹具有完善的后工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该条目将主要强调两大主题: 作为移民城市的阿姆斯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巨大潜力。
移民城市
雷·哈奇森,威斯康星大学格林湾分校社会学教授、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城市移民、种族与族裔和街头帮派,与马克·戈特迪纳合著《新城市社会学》,主编《城市社会学研究》(Research in Urban Sociology)系列丛书,是《城市与社区》(City & Community)杂志的创办者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