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量增加、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生产实践的历史证明,在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和提高抗性的诸多因素中,品种选育是最经济、最有效且最具潜力的重要因素。
序
序二
前言
上篇 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水稻育种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水稻生产概况
一、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二、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
三、我国水稻在世界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第二节 种植区划和品种类型
一、稻区区域结构
二、稻区季节结构
三、品质结构
第三节 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
一、育种目标的演变
二、主要育种方法
第四节 水稻育种成就
一、超级稻选育与示范推广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二、优质稻选育与推广为高效农业做贡献
三、抗性水稻育种取得经济和环境保护双重效益
第五节 水稻育种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一节 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现状
一、水稻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三、水稻种质资源的整理与编目
四、水稻种质资源的繁种保存
五、水稻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
六、水稻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与提供利用
第二节 栽培稻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一、控制粒型及粒重基因
二、控制粒数的基因
三、调控抽穗期的基因
四、株高基因
五、叶片形态基因
六、株型基因
七、籽粒颜色基因
八、茎秆强度基因
九、抗旱相关性状基因
十、耐盐和耐冷基因
十一、抗病基因
第三节 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基因发掘与创新利用
一、野生稻种质资源概况
二、野生稻的优异特性
三、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四、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五、野生稻基因发掘与利用展望
第四节 中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
一、核心种质的理论研究
二、核心种质的管理与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超高产育种
第一节 水稻产量潜力
一、水稻产量潜力的理论估算
二、中国水稻产量提高的历程
三、世界各国水稻现实生产力
四、水稻小面积的最高产量及产量差距
第二节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
一、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概况
二、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
第三节 超级稻育种实践
一、超级稻育种目标
二、超级稻研究任务
三、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四、超级稻理想株型设计
五、超级稻育种策略
六、我国超级稻育种进展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品质育种
第一节 我国水稻品质育种历史与主要成就
一、优质稻米起步阶段(19851990年)
二、优质稻米全面提升阶段(1991-2002年)
三、优质稻米协调发展阶段(2002年后)
第二节 主要品质性状及遗传
一、稻米品质评价
二、品质主要性状经典遗传
第三节 品质育种方法和技术
一、主要品质性状快速简便、高效实用的鉴别体系
二、水稻主要品质性状QTL/基因定位与分子育种
第四节 稻米品质研究热点和展望
一、功能食品兴起与功能性稻米研究
二、稻米抗性淀粉研究
三、品质育种展望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抗性育种
第六章 水稻遗传育种新技术
下篇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七章 常规早籼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八章 常规中籼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九章 常规晚籼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十章 常规早粳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十一章 常规中粳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十二章 常规晚粳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十三章 旱稻稻品种及其系谱
第十四章 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
第十四章 杂交粳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
第十四章 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
参考文献
附表
1.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遗传多样性在狭义上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本质是生物体在遗传物质上的变异,即编码遗传信息的核酸(DNA或RNA)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变异。因此,遗传多样性成为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种,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作为栽培稻将来培育的重要基凶来源,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对今后粮食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的开垦和建设用地的增加,野生稻原生地受到了严重破坏,群体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野生稻的保护被提上日程。通过对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可以揭示野生稻在物种及居群水平上的进化历史,探讨其起源与演化过程,最终为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益于正确制定遗传资源收集和保护的策略,还可为拓宽水稻育种的遗传基础、提高育成品种的抗性提供理论指导。
2.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形态学研究
形态特征的研究是最原始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对野生稻表型性状的观察然后进行分类是最早采用的多样性研究,这个方法直观,简便易行,在分子生物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野生稻的多样性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在仍然是野生稻多样性研究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周进等(1992)用数量分类方法,对产于湖南、江西两省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和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揭示了分布于我国北界的普通野生稻居群的类型和性状间的关系,表明环境因素是决定居群类型的重要原因,充分说明了海拔高度的特殊性和它们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庞汉华等(1996)根据10个能鉴别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形态性状对中国的500多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观察和聚类分析,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分为多年生和一年生两大类群并确定了多种变异类型;袁平荣等(1998)经过原地观察及性状比较,认为云南元江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隔离得较好,是较纯且原始的普通野生稻,适宜于作为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的对比材料。潘大建等(2002)选择来自广东佛冈县地处山林区远离稻田的一个普通野生稻生境中的25份野生稻样本,以国外多年生、一年生普通野生稻7份样本和广东地方栽培稻8个品种为对照进行种植观察,调查了21个形态生物学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