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琴》反映了当时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和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颂扬民办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写出了人性人情的温暖、善良与希望。作品发表后,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对国家解决200万民办教师转正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影响过社会发展进程的优秀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位置。本书另收入作者鲁迅文学奖获奖篇目《挑担茶叶上北京》。同时配有为此书专门绘制的水粉画,品质优良,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对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有重要价值。
中篇小说《凤凰琴》,1992年首发于《青年文学》。小说以大别山深处某贫困山村界岭小学为背景,反映了一群乡村民办教师的故事。民办教师,是新中国成立后支撑起农村教育启蒙的骨干力量,也是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在学校,他们是教师,肩负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离开了学校,他们就像普通的农民一样,为了生活苦苦耕耘。本书内容十分感人,读者很容易记住这样一幅画面:清晨,余校长领着十几个农家孩子升国旗,两位老师用笛子吹奏着国歌。晨风大而凉,孩子们赤脚踩着露水,注目国旗与太阳一起缓缓上升……小说写到了这些乡村教师为争取一个民办教师转正指标、为改变个人命运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苦涩和艰辛,更写到了他们在艰苦生存环境下的坚守,他们无比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赞歌。
中国乡土的给予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在与发展同行,与变化同步。历经艰难困苦、觉醒超越,我们不应忘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文学作品。它们为匆匆前行而风生水起的时代,留下了深刻厚重的文化印记。这些作品正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呈现在被经典化的进程当中。重读它们,可以真切地了解我们的过往,同时坚定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心。这是我们组织出版文学新经典丛书的用意。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实现题材的突破和拓展、表达方式的实验与创新。一时节,人才辈出,效应轰动。进入90年代,在经过文学的喧哗与骚动过后,人们陡然收住了虚蹈的脚步,回到了当下和眼前,开始打量历经沧桑变化、而今依然窘迫困惑的现实。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从大别山深处走来的作家。他清清亮亮、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中国还有不少贫困地区,那里的人民生活很艰难,他们的人生很艰辛,他们同样满怀生活愿景。他是刘醒龙。30年后,在国家实现全面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首文学往事,不难发现,能够较早、较集中、较典型地描写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状态的作家,还得首推刘醒龙。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刘醒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写作,拉开了全社会正视贫困、摆脱贫困的文学序幕。
这个时期,刘醒龙接连发表了《威风凛凛》《村支书》《分享艰难》等作品。其中,中篇小说《凤凰琴》代表性。《凤凰琴》写到了中国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写到了在贫困地区艰难存在的乡村教育,尤其是写到了为了转正而苦苦挣扎的乡村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当时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从事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但实际的社会待遇就是村民。这样的民办教师,在当时的中国有 200万人之巨。而恰恰是这些带有农民身份的民办教师,在支撑中国广大乡村的基础教育。
在《凤凰琴》这部作品里,有这样一幅让人过目难忘的画面:清晨,山村小学的校长领着十几位农家子弟在升国旗。他们衣衫褴褛,赤脚踩在初冬的霜地里,国旗伴着太阳一同升起。《凤凰琴》的中心事件是几位民办教师为了一个转正名额的明争暗斗。所谓转正,是对民办教师转为国家公职教师的说法。转了正,就意味着可以离开乡村小学,获得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后几位教师把这一名额让给了一位新来的年轻人。作品细腻真切地描写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艰难处境,写出了师生们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也由衷赞扬了乡村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无比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凤凰琴》发表后,产生广泛共鸣,很快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起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凤凰琴》的发表,对民办教师的转正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斗转星移,现如今,民办教师的说法早已成为了历史,《凤凰琴》的小说篇名变成了地名,湖北正式有了一个基层的社区组织一一凤凰琴村。
一部当代文学作品,能够艺术地影响社会发展的某个侧面、某个局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够物化为实体性、生活化的社会存在,这是文学的功绩,同时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有力佐证。
收在本书中的另一部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与《凤凰琴》异曲同工。《凤凰琴》写的是乡村教师的遭遇,而前者聚焦的是乡村如何脱贫,以及脱贫过程中的难处和困境。有意味的是,它们的主体意象,一个是凤凰琴,一个是冬茶,可见刘醒龙体察事物之深之细。近30年后,再来读《挑担茶叶上北京》,不能不让人深感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壮举的艰辛和不易。
《凤凰琴》和《挑担茶叶上北京》,都是刘醒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代表性作品。所不同的是,《凤凰琴》发表的时候还没有鲁迅文学奖,而《挑担茶叶上北京》正逢首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在情理之中。
2019年,央视的重头栏目故事里的中国,要拍《凤凰琴》的故事。在节目录制现场,我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凤凰琴。琴不大,长不到两尺,宽也就手掌大小,琴面上是三两排有弹簧支撑的按键,可以平放在膝上或是桌面进行弹奏。这是一位热心的读者专程送给刘醒龙的。而正是这样一件简朴无华的乐器,给当年的乡村少年们传来了乡村之外的文化气息,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如今要找到凤凰琴这样一件过往的乐器,肯定不很容易。但有《凤凰琴》的小说在,还有一个以凤凰琴命名的乡村在诞生,我们可以在依稀可辨的历史情形中感同身受,去体味人性的幽微和生命的光亮,从而获得应有的启示和领悟。
这是一个秘密,是潜藏在中国乡土百姓、这些我们谓之衣食父母的人们的生活遭遇和人生努力中的真正的生存秘密。这一秘密来源于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根本性的执着和热情。刘醒龙的作品正是由于艺术地揭示了这一厚重的生命主题,从而极大地感染了处境不一的其他人们。这是1994年我为法文版《凤凰琴》(出版时改名为《山村教师》)写过的一段文字。
至今,我依然在确信,《凤凰琴》会如雨似雾,润物无声。
李师东
2022年3月
本书作者刘醒龙 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村支书》《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圣天门口》《天行者》等
序:中国乡土的给予
凤凰琴
挑担茶叶上北京
跋:更好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