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受内容的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田俊国老师寄来的《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的书稿,放下书稿,感触良多。
所谓三尺讲台系国运。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每个高等学历背后都有上万堂课,每堂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正如陈宝生部长曾经说过: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如何上好一堂课对每位老师而言都是值得用心琢磨、持续提高的必修课。本书一开始就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依据课堂上的师生状态和关系把老师分为五个层级,进而引出打造活力课堂的系列策略和主张。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理解为师生在一次既定时空范围内互动,让学习在参与者的脑海里发生,即获得某种内在精神结构的改变。田老师正是通过参与者、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这也构成了全书的三个部分。
首先,从参与者维度来看,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课堂上老师须处在发自内心想教学生学会的状态,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促成学生的有效正向改变作为核心目标,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也必须时刻处在真正想学的状态,这样学习才能发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大脑时刻处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状态,积极思考,才会有所收获。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全人,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收获来源的五个渠道(学来的、悟来的、换来的、用来的、创来的),以终为始地设计教学活动,时刻省察自己的状态,调整学生的状态。
其次,从时间维度看,教学须在有序的过程中进行,本书第二部分就讨论了打造活力课堂的教学过程。田老师在这部分先讲了吸引学生全程参与的心理动力机制,继而详细阐述了他推崇的五星教学法是如何做到把为学而教和为用而教有机结合的。难能可贵的是,田老师在把握了五星教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发展出更具实操价值的三浪教学法。看得出,发展出多种变式的三浪教学法恰是田老师自己在实践中对五星教学融会贯通的成果,我尤其欣赏他对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践行。
最后,从空间维度看,教学要在师生共同打造的社交场景中进行,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非常重要却被大多数老师所忽视的课堂场域建设。田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有时候好氛围比好内容还重要,详细讨论了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互动的策略,以及引爆集体心流的课堂大讨论。显然,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既让人耳目一新,又简单实用。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正向改变。师生的状态、教学过程以及场域建设都要服务于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习发生、促学生正向改变是检验所有教学措施有效性的不二标准。我认为田老师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同时又敢于在国际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自成体系又很接地气的策略和主张。我相信本书的内容值得所有教师借鉴,也相信各位教师读者能够轻松运用书中的方法和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姜恩来
前言
2008年,作为培训爱好者的我被组织任命为用友大学创始人、校长,就这样我一脚踏入教育培训领域。很快我就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着迷,一边感叹学习理论的深邃,一边悲叹教学现状的鄙陋。我发现,无论是社会培训,还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都令人担忧。越在教育领域深耕,我就越笃信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这是值得的。自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中国教育的改变贡献一份力量。我也深知,比情怀更重要的是专业实力,唯有实力才能让情怀落地。为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扎扎实实地读了上千本书,讲过上千天课,写过百多万字,主持开发过上百门课程。
2017年我从用友离职创业,就是要把自己架到火上烤,直面实际难题。在大众的印象中,课堂就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就应该正襟危坐。学生在课下生龙活虎,一上课就把自己搞成木头人,似乎面无表情地正襟危坐才是学生本该有的样子。
我惊讶地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人类对大脑工作机理的探索有惊人的突破,遗憾的是这些探索成果却几乎很少运用在改造自然人的学习上,反而更多地应用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上。尽管脑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却似乎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这岂不是留给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一个突破的机会?如何把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 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用最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对我来讲是极有意义且令人振奋的事情。机会往往隐藏在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中,穷途末路的时候就是重新定义的时候。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学生、重新定义老师、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课程。
重新定义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传统教学把学生的脑袋假设成一个装载知识的仓库,老师是知识的搬运工,负责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教育学就成了研究如何高效装箱的学问。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进步都不是因为有了新的发现,而是用新的角度审视了原来的事情。教学更应该研究的是要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主观建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状态。在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对话,促进学生大脑充分激活并积极参与讨论与练习,这样才能让学习真的在课堂上发生。
重新定义老师:从知识传递到育人赋能
老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把知识和旧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而不是仅仅充当知识的传递者……还有比教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课堂上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学生从来都是带着整个身心来到课堂的,而多数老师却把教学简化成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家马扎诺认为每个人都有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学习系统)和自我系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育人绝不只是德育老师的事情,而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把育人工作渗透到每一堂课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育人的使命。
重新定义课堂:从知识灌输到对话引导
课堂的意义在于互动。我认为无对话,不学习。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信息和情感的流动,营造一个好的对话氛围远比讲知识重要。课堂应该有一个确保师生有序对话的框架。五星教学正是我本人十分推崇的理想的教学对话框架,它是M. 戴维·梅里尔(M. David Memill)教授在归纳了11种教学法后发展出来的。五星教学把教学分成五步: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用机制保证了教学在对话中进行。五星教学这套行之有效的框架能够把传统的知识推送式教学,变成师生共同直面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能确保教学在对话中进行,恰到好处地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比重,提升学习的吸收转化率,而吸收转化才是教学最应该追求的目标。在五星教学的基础上,我发展出一种独有的教学方法,叫三浪教学。三浪教学法的本质是确保课堂处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对话状态,是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接地气的课堂教学。
重新定义课程:从内容堆砌到互动脚本
多数老师在备课时会把主要精力花在内容上,琢磨要如何导入、展开、论述和收结。而我的主张则是课程是师生互动的脚本,备课主要不是备内容,而是备问题,如何用问题牵引师生互动。课程更应该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研讨脚本。在研讨过程中,老师要转移知识的所有权,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并不是老师硬塞的,而是自己与同学、老师一起探究来的。
我的课堂有四种模式:我说你点评你说我点评你问我答我问你答。但是这四种模式的应用,则需要老师真正理解教学的真谛。老师要恰到好处地走出舒适区跟学生一起学习,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只有老师把自己置于学习状态,才能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