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随时随地开放的太空艺术博物馆
一场零距离宇宙主题展
英国费顿出版社集结国际专家小组倾力打造的典藏级宇宙图鉴
l 以崭新视角,回溯宇宙多面历史:从太空艺术入手,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史,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l 听星空故事,寻宇宙记忆:300余幅标志性作品,300余个星空故事,用精美绝伦的图片和精彩的历史故事,讲述人类对天文世界的探索与想象。
l 巧妙编排,思维碰撞;既是宇宙的艺术,也是艺术的宇宙:本书并未按照传统的时间或主题顺序排列图文,而是将互补或可对比的图像进行了“配对”,科学和艺术并置,如同在现实与幻想间穿梭;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宇宙,是天文科普,也是艺术赏析。
某个温暖的夏夜,我站立在北美洲森林里的一片空地上,仰望一场盛大的北极光。高耸的光柱与红绿相间的光芒在天空中蛇行。与此同时,萤火虫在我四周的灌木丛中闪烁着点点亮光。一只萤火虫发出的光往往会刺激另一只萤火虫,闪光也愈加频繁。令我大为惊讶的是,萤火虫竟然对极光做出了反应。天空中的明亮“波浪”触发了萤火虫的群体性发光现象。这是萤火虫对宇宙的回应。
人类也与萤火虫一样,甚至远不止于此。我们同宇宙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常见的化学元素是通过恒星的创生和毁灭形成的。我们身体里的碳元素和氧元素、血液中的铁元素,以及脑细胞中的磷元素和钠元素,都是在太阳诞生之前的恒星世代中生成的。因此,无论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从本质上来讲,人类都是恒星的产物。
群星闪耀
本书展示了人类对宇宙各个层面的反馈,从一步步揭示宇宙基本结构的科学探索精神,到视天空为神之领域(即“天堂”)的宗教神秘主义。涉及的范围由太空竞赛的成就带来的兴奋,延伸至我们对宇宙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所萌生的情感。这种出于本能的情感激发了视觉艺术家的灵感,如17 000年前,史前人类在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岩壁上绘制的星星图案(见第12页)。凯蒂·佩特森、萨拉·施等当代艺术家则在太空中发现了使人重新忖量人类与宇宙、时间的关系的思路,进而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由于科学探索已达到可探测且可理解的极限,它必须依赖于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突破边界,用科学和艺术重新诠释宇宙:纵观历史,宇宙与人类拥有某种密切的关系。
人类对宇宙的感悟千差万别,本书便展示了这种多样性。例如,本书将艺术作品与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的最新图像摆放在了一起,还对比了古老的占星术日历与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的宇宙图像。本书并未按照传统的时间或主题的顺序排列图文,而是将互补或可对比的图像进行了“配对”,以强调宇宙探索史的连续、创新和变化:一侧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标志性照片,另一侧则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创作的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登月场景的波普艺术作品;一侧为中世纪基督教描绘的宇宙球体,另一侧则是伊斯兰教眼中的寰宇;一侧为16世纪的宇宙主题画作,另一侧则是21世纪揭示宇宙基本结构的数字图像。除此之外,来自不同时代或文化的同一主题的图片,以及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视觉冲撞,同样精妙绝伦。
绘制星图,计算时间
最古老的天文图像是使用石头、金属等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们代表了古人眼中的天空,反映了宇宙带给人类的强烈冲击,例如星座或星官中恒星的排列方式(如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星官,或者说是大熊座的一组恒星)。虽然我们知道恒星的位置是随机的,但早期的原始人在仰望星空时会把星星想象成动物、神祇、神话生物等形象。这些形象既赋予了星星意义,也使得它们更容易在天空中被定位。
民族学证据表明,我们目前所认识的一些星座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为人所知。在北美洲与北欧的原住民中,“大熊”是家喻户晓的星座形象,因此该形象的形成必先于11 000年前白令陆桥(移民迁往美洲大陆的路线之一)被淹没。这表明,“星座”即使不是最古老的文化观念,至少也是其中之一,并沿用至今。
目前,内布拉星象盘(见第288页)是公认最古老的以天空为主题的艺术品。该青铜星盘源自公元前1600年,它用简单抽象的方式描绘了月亮、太阳和星星,比在法老墓中发现的古埃及天空图像还要早一两百年。两者都基于同一假设,即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天空就是如此展现的。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前,人们一直坚信这种观点。
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观导致占星术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达数千年之久。该观点认为,地球上发生的事是由宇宙事件引起或者预言的,特别是黄道十二宫、天区或星座所表示的太阳、月亮及恒星间的行星的运动。有人相信,黄道十二宫与人体器官有关,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直接联系(见第90页)。日食、彗星、流星等事件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最后一个概念仍然存在于现代词汇当中:“灾难”(disaster)一词的意思便是“来自星星的噩运”。
在西方的古典星座图(最早使用于公元前4世纪)中,南天区留有一片空白,因为地中海的人们无法观测到这片天空。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这片空白区域偏离了中心,其位置的变化暗示着最古老的“星座”概念源自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位于北纬36度以南)。具有5 000余年历史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泥板记载了苏美尔人(Sumerian)对恒星的命名。这证实了,古巴比伦文明中的“星座”源于青铜时代初期,甚至更早。
“星座”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到了希腊文化之中,在古希腊衰亡后又通过阿拉伯语留存下来,并配以阿拉伯风格的图画,如波斯天文学家苏菲绘制的星表(见第304页)。在文艺复兴时期,星座随着这幅星表再次传入欧洲西部。而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等欧洲艺术家印制的星图(见第64—65页)又回归了希腊文化传统。
中国现存最早的星座记录出自公元前2000年利用卜骨进行的占卜活动。在中国,测量恒星并将其分类成星官的天文学研究始于汉代。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陈卓将星官合并为一个系统。敦煌星图(公元700年左右)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公元13世纪)根据陈卓的全天星官系统细致准确地描绘了星图(分别见第262页和第298页)。
从古至今,除了用以占卜,人类对天空的研究还与年周期密切相关。太阳的运动创造了昼夜,它在天空中的高度与四季交替息息相关。古人还根据月相变化制定了月历。
历法对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定义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还指示了播种与收获的最佳时段。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纳萨齐人(Anasazi)通过观测太阳制定了精确的日历,从而决定何时种植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
此外,天空观测与宗教仪式的日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月历决定了斋月和开斋节等节日的时间,推动了中世纪伊斯兰教天文学的发展。犹太教和基督教采用了一种更复杂的历法,将月亮的相位与太阳的运动联系起来(两者实则无关联)。为基督教会工作的天文学家们对复活节、满月和春分的定义仍然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