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即将毕业,正在家人建议的职业和自己的想法间举棋不定;
或许你努力工作了几年,却渐渐发现这份工作越来越不适合自己;
或许你想在工作之外挥洒精力,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避不开这个问题:究竟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还是自己喜欢的?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指向了两个核心因素:能力与倾向,能力对应的是擅长,倾向对应的是喜欢。面对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作者娓娓道来,一一拆解,并按重要性和优先程度将其所含要点逐个分析排序。书的内容立足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既有扎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又有自评问卷、行动建议等能立刻上手的实用工具,能够全方位提升读者的职场竞争力。
择业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一项功课,要想成功,既需要恰当的努力,也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在本书的帮助下,每位读者都能收获事业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前 言
职业选择是人一生之中不得不做的重要决定之一。正确的职业选择与日后人们所能取得的职业成就,对职业的满意程度,以及从生活中体会到的幸福感都密切相关。如今,确定职业方向不再是年轻人的必修课,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人们或许会因为无法从现在所做的工作中体会到幸福之感,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会在未来消失,从而希望或被迫转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只有很好地认识自己,即认识自身的才华和能力,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所在,才能做出好的职业选择。
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情况却并非如此:过去10年间的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于自身天赋和才能的认识尤为欠缺,有时,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是知之甚少,这种自我欺骗的情况屡见不鲜。60年前,自我认知中的这种现象首次被描述为盲区(blind spot/blinder fleck),而其根源则更为久远一些,可追溯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在近十年来才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得重视。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于自己的某些天赋和个性特点的认识少之又少,有时,旁观者的评价与判断甚至比自我评价更为贴切中肯。
不过,想要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才能与个性,任何时候行动都不会太晚。难道我们不想知道,自己真正的强项和潜能在哪里吗?究竟是在技术领域还是在与社会相关的领域之中?难道我们不想了解,我们是如何影响其他人的?其他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个性的?另外,还要谈到兴趣。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件事是我们所擅长的。但假如我们对自身才能的了解非常欠缺,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那些能利用自身天赋去做的工作,转而对其他工作感兴趣。心理学家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因为天赋与职业兴趣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弱。分析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观察天赋与兴趣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何处存在一致性,探究人们是否对某些自己毫无天赋的事情充满兴趣,都是值得的。某人可能在一个领域中颇有才能,却对此毫无兴趣,这或许仅仅是由于此人在这方面从未做过尝试。
通过写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现象(或者说是问题)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做到一方面介绍天赋、兴趣和个性对职业成功及满意程度的意义的科学背景;另一方面阐述人们对自身天赋认识不足这一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此外,我也希望能给各位带来有关如何优化对自身天赋的认识,以及如何正确做出职业选择的具体建议。
本书(几乎)面向所有人群:它面向那些毕业后面临培训和职业选择问题的人,但我也希望,能借此与所有对目前的职业状况不满意、希望重新确定或必须重新确定职业方向的人进行对话:
- 那些想在子女找工作方面提供支持的家长。
- 那些想要找到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的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
- 那些处于重新确定职业方向阶段的年长的成年人。具体情况可能是,要么他们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不满意,要么所处行业面临剧烈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作因自动化而被迫削减(关键词:工业4.0)],导致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不再提供就业机会。
- ·所有那些从专业角度探索就业指导问题的人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教师、职业顾问、心理学家等。
作为开胃小菜,我在本书第2章至第4章每章开头设置了简短的自测试题及评估,通过测试,各位可以对自己的天赋、个性和兴趣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些小测试并不能取代深入详细的心理学诊断和就业指导,但是,这可以让人们看到,当自己初次进行职业选择或重新定位职业路径时,专业人士的帮助会有怎样的效果。我会在本书之后的内容里阐述我坚决鼓励这种做法的理由。
职业选择除了对个人有意义之外,还具有一项社会性价值。在全球变迁的时代中,尤其是在劳动力越发紧缺的情况下,政界和经济界喜欢强调化发掘与促进本国人才成长之于一国的重要性。尤其在那些原材料与矿藏匮乏的国家中,人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一国重要的资源藏于本国居民的双耳之间,即大脑中。
在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中,许多人认识到,在全球竞争中,只有有效利用一国的民众资源,才能实现正向的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在理想情况下,要让有才能的人在读书时代或培训时期以及之后的人生中获得限度的支持。要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的强项,而非喋喋不休地批评他们的弱项(这当然不是说,人们应当满足于在基础能力如阅读、写作、计算上的不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中有越来越多的联邦州开发和引入了天赋罗盘才能考核等许多类似的项目。
作为研究人员,我曾被允许跟踪参与奥地利一个联邦州所实施的才能考核项目。十多年以来,每年都会有约1.2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才能状况测试,他们随后也会获得关于未来职业道路的建议。这些措施不仅针对高中毕业班学生,也主要面向将来可能成为学徒的学生。我认为,在有关天赋的讨论中,这些潜在学徒获得的关注太少了。尤里安·尼达吕梅林(Julian Nida-Rmelin)很好地描述了学术狂热(Akademisierungswahn)的结果,他认为学术狂热对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而言都没有好处:认为每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应该去上大学的观点,极大地贬低了非学术教育的道路与传统……此外,也破坏了学术教育的内核……存在于我们教育体系中的认知倾斜(kognitive Schlagseite)导致越来越多接受过学术教育的人失业。与此同时,手工行业内则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德国和奥地利对于学徒学习期的贬低,在国际社会上甚至被视为成功模式,但这是不负责任的。事到如今,虽然这并非心理学界的责任,但心理学界的代表们却不能被原谅,因为他们本可以做一些事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此处也不能全然否定人们对于更高教育层次的偏爱。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心理学聚焦于认知领域的天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语言、逻辑算数与空间天赋通常被纳入智力(Intelligenz)的范畴之中。虽然我自己是一名智力方面的研究者,但这种天赋研究所聚焦的范围对我而言仍然太过狭窄。因此,在我多年跟踪研究的才能考核项目的构思中,我不仅考虑到认知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将社会与情感方面的能力或智力、创造力及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智力(常识)纳入其中,并在职业指导中考虑到它们。
人们所拥有的各类天赋与才能在职业定位与再定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并非因素如果人们想要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那么在找工作时也需要考虑到个人兴趣与个性。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于生活中体会到的幸福感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紧密相连的。然而,这里说的不是一套新自由主义的优化诊断:我认为,心理学职业指导不应把制造运转良好的劳动力作为首要目标。拥有成功与幸福的生活,让个人能力获得充分发展才更为重要。所有能力不论是学术能力还是非学术能力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我坚信,生命中重要的并非是那让人获得财富的成功,而是要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致力于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当工作内容和个人能力与倾向(即个性与兴趣)相一致时,幸福也就来得更为容易。
写一本书,不仅对作者本人有要求,同时也是对作者周围人的一种挑战。在此,我想感谢格拉茨大学(UniversittGraz)差异心理学(DIPS)领域的所有同仁,感谢你们用极大的耐心弥补我在写作中的纰漏;我还要特别感谢马蒂亚斯·贝内德克(Mathias Benedek)、埃马努埃尔·尧克(Emanuel Jauk)和于尔根·普雷奇(Jrgen Pretsch),感谢你们阅读了本书先前的版本,并给予我颇为有益的建议。我也要感谢西尔维娅·哈伯霍夫(Silvia Haberhofer),感谢你的阅读、纠错与改写。另外,要感谢于尔根·普雷奇在调查研究工作与图表设计中给予我的支持。同样,我也要感谢萨比娜·伯格纳(Sabine Bergner),在她的帮助下,我不仅开发了书中的天赋模型,同时也得以从她身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为本书增添有价值的内容。由于心理学家有时会倾向于只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探索,因而,我也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其他专家那里获得了反馈。我对于其他领域专家提供的真知灼见深表感激,在此,我要感谢沃尔夫冈·埃德(Wolfgang Eder)、费迪南德·科瓦奇克(FerdinandKovacic)和塔季扬娜·诺伊鲍尔(Tatjana Neubauer)。后,我要感谢来自德意志出版社(Deutsche Verlags-Anstalt)的克里斯蒂亚娜·瑙曼(Christiane Naumann),感谢在本书的终编辑中,与她进行的愉快、富有建设性的合作。
2017年12月,于格拉茨和第比利斯
正文赏读
第1章
为何我们不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职业是生活的支柱,职业选择是人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的选择。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5年前,一位做社会学和青年研究的友人(我得以与他一起开发一个才能发现项目)向我讲述了下面将述及的案例。此处,我将这名35岁的男子称为汉斯(Hans)。汉斯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他终踏上了成功的职业道路。如今,他终于找到一份符合自身能力与倾向的工作。多年来,数不清的就业指导曾让他眼花缭乱。
他做过许多测试,也填写过大量问卷,人们希望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到可以让汉斯感到愉快的工作内容:他究竟是更喜欢操作工具,还是与他人共事?他究竟是更乐于主动组织,还是喜欢从事如监督机械运转这种程序化的工作?汉斯是个痴迷于汽车的人,15岁时,他就有了要成为一名汽车机械师的想法,这样一来,他便能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职业相结合。汉斯认为,只要一个人做让自己感到振奋的事,那么便一定可以从中获得成功。同样,在他参加过的就业指导谈话中,咨询师也主要询问的是汉斯的兴趣所在。这就导致,咨询师们大多会建议他去学习汽车机械。
因此,人们多次给汉斯介绍汽车修理厂的工作。于是,他开始了学徒期。汉斯先是在一家工厂当合约汽车机械师,并打算不久后去另外一家工厂,接下来再去一家汽车俱乐部。但每次汉斯都以失败而告终,并提前中断了学徒期。汉斯的上司们对他的成绩表示不满意汉斯虽然一直很勤奋负责,但他做事要么是比其他学徒慢,要么就是会在上司敦促进度时犯错或被投诉,为此,他又必须返工重做。虽然汉斯对汽车技术非常感兴趣,但他想要靠当汽车机械师来谋生的尝试通通都失败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数年后,汉斯有幸遇到一位职业指导心理学家,她不仅询问了汉斯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所希望从事的工作,同时也就他的能力、天赋与才能进行了全方位的心理学调查研究。此外,这位心理学家还与汉斯进行了一次详尽的谈话,讨论了汉斯的兴趣,他迄今为止的工作经验,以及他的个性,还有汉斯如何看待自身,以及他认为自己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调查与谈话,人们惊讶地发现,汉斯的语言与计算能力远高于平均水平,而他的空间能力,主要是心理旋转能力,却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另外,人们还发现,汉斯的个性非常外向,他更喜欢和人们在一起工作;他喜欢与人进行交流,而且也乐于给别人出主意。
与外科医生、牙医、飞机驾驶员一样,汽车机械师需要具备将物体或形象(例如汽车发动机的一个零件)在脑海中进行旋转的能力,他们需要迅速确定,如何才能将其正确地安装在发动机中,而这种能力却并非汉斯的强项。
或许是汉斯天生就与这种能力无缘,而这种能力在他那里也从未被发掘过:孩童时期的汉斯几乎没有玩过乐高积木,就算他玩积木,也只是比照已搭好的样例进行模仿,而非自行创作。直到10岁,汉斯还常常由父母开车送去学校。除此之外,他很少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空间方位感。
此外,做汽车机械师的工作,就不怎么需要与人打交道毕竟不是一份台前的工作。大多数汽车机械师的工作是在幕后完成的,他们充其量会和同事有短暂的交流,而与顾客的交流则是少之又少。汉斯从来没想过,汽车机械师这份工作主要是自己独自工作,不会与其他人有太多的交流。
在职业指导心理学家的建议下,汉斯转变了职业方向,参加了汽车销售培训。这样一来,汉斯得以将他对汽车的热情与自身的销售才能相结合,这也是该心理学家基于汉斯的实践计算才能推断出来的。此外,这份工作也顺应了汉斯外向的天性他享受那种说服周围人相信一个东西具有价值的感觉。仅仅过了五年,汉斯便当上了一家区域汽车车行分店的领导。职业要求与汉斯的个人能力及倾向终于匹配成功了。
从汉斯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两个问题:其一,汉斯想成为一名汽车机械师,但他对自身能力评估不当。他几乎没认识到自身缺乏空间能力,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语言天赋高于平均水平;其二,没人告诉过他,汽车机械师的工作内容并不顺应他外向的个性特点。这就导致汉斯使自己的兴趣(即他的倾向)朝着与天赋(即他的能力)不相匹配的方向发展。
本书的内容正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于自身天赋(即能力)的认识存在不足,以及我们的兴趣常常不与天赋同步(即能力和倾向不相匹配)展开。在德语中,能力(Eignung)和倾向(Neigung)这两个词看起来很像(它们两个甚至互为易位词,比如我们只要将Eignung中的个n移动到e之前,就能得到Neigung这个词),我们一般非常相信,人们会对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感兴趣,所以如果两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是吗?
从现代经验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获知,兴趣与天赋之间越匹配,职业越会获得成功;兴趣与天赋越是不一致,职业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虽然职业成功并非生活的全部,但心理学同时也告诉我们,职业满意度与普遍的生活幸福感之间呈强相关。如果我们打好工作牌,那我们在打生活牌时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汉斯的事例说明,如果人们能在所选职业中实现以下几条,则会拥有成功和让人满意的职业生涯:
- 善用自己的才能(汉斯则是利用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演说天赋,以及他高于平均水平、发展良好的实践-计算才能)。
- 做与自己个性相符的事(在汉斯的例子里,他做了与自己外向个性相符的事)。
- 遵从自身的兴趣(汉斯则是遵从了自己对于汽车的兴趣)。
同时,我们也知道,倾向和能力,以及我们选择进行的职业培训、大学教育或所从事职业之间不匹配的概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许多心理学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便是本书的中心论点: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强项、天赋和才能究竟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