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史记》
一位美国学者的答卷(代序)
张大可
怎样读《史记》,在当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的形势下,无疑是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北京史记研究会会长丁波先生恰好翻译了一本研究《史记》的书,作者是美国学者侯格睿,希望我看后写一点评介文字。我欣然接受,愿意为广大爱好读《史记》的朋友尽一点力。我发现侯格睿氏的论著有一种独特的视角,特别是怎样读《史记》,值得分享给广大读者。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分三个题目来说。
一、侯格睿阅读《史记》的切入点
侯格睿是一位美国当代学者,他写了一本有助阅读《史记》的论著:《青铜与竹简的世界》。这一名称是不是有点怪怪的?它怎么与《史记》相联系呢?书名的副题揭示了谜底: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原来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是侯格睿独创的专门名词,也可以说是文学形象的比拟术语。这两个术语是对中国历史模型文、武两个层面的摹写,解剖历史模型就是侯格睿读《史记》的切入点。青铜世界,指秦始皇用青铜武器创造的秦帝国这一物质世界,代表中国历史的帝制模型。尽管秦王朝十四年就崩溃了,但帝制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才结束了青铜世界的帝制。竹简世界,指司马迁用墨水在竹简上创造了《史记》这部史书,它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文化世界,一个比青铜世界更为宏大壮丽的宇宙世界模型,生命力更强。竹简世界的积淀与延伸,就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记》纪传体史籍的积淀与延伸,它伴随青铜世界的帝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积淀为二十六史。秦王朝的崩溃与帝制的结束,表明青铜世界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秦始皇想把他的创造传之万世,只是一个幻想。司马迁创造的竹简世界,还将伴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推演无限延伸,是真正的传之万世。侯格睿在书中告诉我们,他是把秦始皇和司马迁两人作为中国历史的代表,一个是物质世界即制度的创造者,一个是精神世界即文化对物质世界的模拟,并展开比拟的。比拟的结果,是竹简世界取代了青铜世界,也就是司马迁征服了秦始皇。化为书题就是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
上面的表述,很让人沮丧(侯格睿用语),是不是有些莫名其妙?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侯格睿的论著《青铜与竹简的世界》,用侯著二字代称。侯著全书的语言,如同他的书题一样,别具一格。侯格睿打破了常规语言的排列组合,用中国作家王朔的话来说,就是别具一格地码字码。例如王朔的爱你没商量,就比常规的表达非常爱你或爱死你要幽默得多,有一种不可用语言描绘的韵味,我们姑且称它为另类语言。这种语言增殖了语言的内涵和负荷,它不是一种技巧运用,而是独特的思维方式。技巧可以学习,思维方式是天才,即个性,无法学习,读者只能去适应,看懂他,所以称为另类语言。侯著满纸另类语言,明明是常见的词语,由于非常规的排列组合,不仅要细细咀嚼,还要与前后文大开大合地广泛联系、反复推敲,才能明其所以。
书归正传,我们回到侯格睿氏读《史记》的切入点这一话题上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从解析《史记》的五体结构开始。多么直白的一句话,谁都能听得懂,但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史记》的五体结构?你看到的《史记》五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怎么解析《史记》的五体结构?于是侯格睿氏创造了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这两个另类术语,把青铜竹简两个名词与世界码在一起,还把二者串联起来,青铜与竹简的世界,是不是打破了语言的常规组合?侯格睿把他的创造青铜与竹简的世界用作书题,什么意思?书的副题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就是对书题的阐释,《史记》的五体结构呈现在侯格睿眼前就是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两个历史模型。这两个历史模型是司马迁创作《史记》呈现出来的,可以看作是对历史征服的战利品。所以征服一词在这里就是阅读创作,或者复制的意思。为什么用征服呢?征服有驾驭把控的意思。司马迁阅读历史,把它重新创作或复制出来,可以说是对历史的把控与驾驭,用征服一词来描述,十分贴切、生动。征服,还有一层意思,是竹简世界对青铜世界的征服。侯格睿在书中将司马迁对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的创作过程告诉了读者。侯氏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看到始皇陵的建造与规模体制,悟出了这是一个青铜世界的宇宙模型。始皇陵的建造用了七十万人,劳作了几十年,其规模体制十分宏大。始皇陵的结构有天文、地理,以及秦始皇建立的帝国制度,这不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以及帝制形成的历史模型吗?《史记》五体结构所包容的历史内容,不就是竹简对始皇陵象征的历史宇宙模型的复制吗?于是,青铜世界与竹简世界也就诞生了。两个模型放到历史的天平上,是合二为一的,青铜世界是物质世界,它是参照物,而竹简世界是司马迁对参照物的复制与摹写,岂不是竹简世界征服了青铜世界吗?阅读《史记》,就要从观赏、参悟《史记》五体象征的宇宙模型开始,也就是要从凌空的高度鸟瞰《史记》全貌。一本书怎么鸟瞰呢?所以,《史记》在侯格睿眼里,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宇宙模型。直白的一句话,读《史记》从解析《史记》的五体结构开始,表达不出上述的一大堆思维内容,按照常规的语言叙述或解说也表达不出这些思维内容。所以另类语言不是常规语言的技巧使用,而是一种思维创作,它靠的是作者的灵感与深思。
那么,按侯著的思维方式,是怎样读《史记》呢?具体内容详下第二题的解读。
二、侯著全书的内容怎样读《史记》
侯著全书共八个章题,中译文字约17万字。全书内容展开分为三个层次,演示侯格睿阅读《史记》的方法。章,揭示司马迁为什么写历史,是个层次。第二、三、四章,揭示司马迁建构《史记》的微观世界,即竹简世界的宇宙模型是怎样搭建起来的,着重分析微观事例,是第二个层次。第五、六、七章,揭示司马迁对孔子形象的建构和对秦始皇的塑造,演示对儒家历史的探究,儒家与秦始皇是两个宏观事例的分析,是第三个层次。第八章是呼应章所作的补充和余论。
下面我们对侯著三个层次的内容,再进一步作具体的解读。
章,历史的意义,揭示司马迁写历史的动机。侯著认为,历史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极为统治者和士人所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祖先崇拜、崇古意识、官僚主义政治需要借鉴。儒家文化兴起加强了崇古意识。历史能为现实的政治提供合法化的解释,也能为批评现实政治的负面提供佐证和隐蔽。传统文化的影响,激励司马迁以一种全面和系统的方式总结世界历史,完成一部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建立圣人孔子式的功业,这是个动机。司马谈临终遗言,要司马迁以的孝道完成他开创的未竟事业,即完成《史记》的创作,尽孝道是第二个动机。后来司马迁受难,承受腐刑的奇耻大辱,更要完成《史记》,留待后人评说,洗刷耻辱,这是第三个动机。第八章的补充论述,着重说历史有什么用,也提出了三个方面。其一,《史记》写了许多历史人物事业的成败,提供给人们的教训是知时变。一个人想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懂得适应时代。其二,历史是极其复杂的,有时正确的理性的推断也不可避免失败,或许直觉的感知更为可贵。李斯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他的理性告诉他,与赵高合谋发动政变是错误的,但他终还是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你从中能吸取什么教训吗?其三,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别人,还要让人被理解,你的才能才可见用于世,脱颖而出。司马迁的伟大与高明之处,在于他自己不出来说教,而是给读者提供创造性的历史分析机会,自己成为历史学家,自己从阅读历史中引出结论。司马迁怎样做到的?侯著第二章到第七章,用六个章题、两个层次的论述作了回答。
侯著第二、三、四章,揭示司马迁怎样建构微观世界,也就是怎样创作《史记》的。什么是微观?侯著没有作定义式的解说,从这三章呈现的内容来看,侯著定义的微观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全部《史记》呈现的中国三千年古代史的历史框架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世界模型,侯著又称之为竹简世界,直白地说,微观世界就是《史记》一书的代名词。微观阅读,就是《史记》阅读。其二,微观的第二个含义,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含义,是指历史细节,侯著称之为碎片化的历史事迹,也就是落实在竹简上的一件一件历史事实。两个微观的含义合在一起,才能描述司马迁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过程。《史记》五体结构的框架,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是五大系列模块,共同构成《史记》这一个宇宙世界模型。这个模型,是司马迁运用海量信息,也就是海量的碎片化历史细节组装起来的。海量的历史碎片,每一个碎片,就是一个微观世界。构建模块的历史碎片,是从海量历史碎片中筛选出来的。创作过程就是筛选历史碎片再把它们组装起来的过程。三个章题及其内容的叙述,就是还原司马迁的这一创作过程。
侯著第二、三、四章的题目与释义如次:第二章,表现世界,指司马迁组装完成的模型世界,落实在竹简上,今天转换为印刷在纸上的书籍,呈现为五体结构。所以,表现世界,解读出来就是呈现的历史模型。第三章、第四章,是对第二章表现世界所呈现出的模型的阅读,也就是演示司马迁怎样选择历史碎片把它们组装起来的过程。侯格睿在前言中有明确的交代,他说: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我认为《史记》是一个微观世界,并演示了如何阅读它。这里侯格睿对阅读一词做了深度的解释,阅读就是对司马迁创作过程的演示。第三章,历史之网,是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阅读演示,例如鲁隐公被弑、卫州吁之篡权,是一个个的事件,对魏豹的阅读演示则是一个人。第四章,事件的意义,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的阅读演示,侯著选择的是楚汉相争,为什么汉胜楚败。本文只评说侯著呈现的读《史记》方法,具体演示的内容,详侯著,兹从略。
侯著第五章,塑造世界,对应第二章表现世界,是侯著设定的解释原则。第六、七章,对应第四、五章,是对解释原则的演示。第六章,圣人的历史,是阅读《孔子世家》,探究儒家历史以及孔子形象的塑造。第七章,争夺世界,是对秦始皇记载的解读,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儒家政治的反面典型。
塑造比起表现,显然是上升了一个层面。具体说,就是《孔子世家》呈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以及儒家学说的道德评判是原本的历史模样,还是司马迁塑造出来的?更深一层的追问是,历史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原本的历史,还是历史家塑造的历史?再深入追问到原始,那些构建历史的海量的历史细节、历史事实元素是原本的真实,还是塑造出来的?也就是常说的生活真实、事实真实。塑造,换作虚构,在精神世界中也是成立的,那是艺术,那是文学。秀、经典的文学名著,所写的生活真实,并不是事实原型,恰恰是虚构的典型。但有价值的文学虚构,却是生活原型的升华,离开了生活原型的胡编乱造,不是虚构而是荒诞。《史记》作为文史名著,既是史学,也是文学。毫无疑问,《史记》记事有虚构,否则哪来文学呢?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虚构,而在于虚构的文学真实与事实的原型真实,哪个为主,即《史记》性是史学,还是文学?侯著塑造世界对《孔子世家》的阅读,认为组装孔子形象的碎片是司马迁挑选的,有一些碎片不是原型历史细节的真实,而是塑造出的,即孔子形象是用文学手法完成的。
侯著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新演示或组装中发现,同一个历史碎片多次使用,组装在《史记》五体不同的模块上,有不同的记载,甚至有的是互相矛盾的。或许司马迁对同一事件掌握了不同的资料,但更多的碎片是有案可查的。例如取自《左传》的同一资料,司马迁在运用中有的就作了改造,使用在不同的地方还有差别。侯著认为这是司马迁有意为之,为什么?组装的需要。按侯著演示的过程,可以作如下推断。我们如果把已经逝去的事实,即历史比作一幅名画或者一块玻璃,把名画撕得粉碎或把玻璃打成碎片,那么原有的名画或玻璃已经消失了,成为历史。原来的名画或玻璃是的存在,既然已经消失了、没有了,只剩下一地碎片,那么,历史家创作,就是把碎片重新组装起来。所以历史家笔下的历史已不是原来的历史,不同组装师复原的显然不一样。因为碎片与垃圾混杂,组装师披沙拣金,把真实的碎片捡拾出来,一些已经消失的碎片还要复制即塑造出来。你挑选的真实碎片越多,你不得不塑造的碎片越逼真,那么你组装的模型就越接近原有的真实。侯著认为司马迁挑选的碎片,以及他塑造的碎片,是真实可靠的,所以《史记》性是史学,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
历史学家组装出来的历史有什么用?侯著认为,无论是东方史学,还是西方史学,终极目的,即回顾历史是为当今服务,从历史中吸取借鉴。历史家鲜明地将自己的判断写在历史中告诉读者,这才是完整的历史。因为历史家的判断是复原历史的终极目的。希罗多德《历史》就是这样的作品。而《史记》,找不到作者司马迁,他隐身在历史碎片中,对记述的历史没有做出历史家的结论,《史记》是一部未完成的书,是半部历史。侯著又指出,实际上司马迁有很强的自我判断,他只是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他的组装模块,以及对碎片的挥洒调遣把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呈现给读者,引导读者自己对历史的结论做出判断,每个读者都是历史家。这正是司马迁的伟大和高明。侯著在后一章和结语中说:通过《史记》的微观结构,他创造了一个模仿整个世界的模型。 司马迁的书不仅仅是对他所知的所有时间和地点的描述,它是一部所有时代的历史。据我所知,《史记》鹤立鸡群,在中国历史作品中独一无二。侯著给予了《史记》以崇高的评价。
三、侯格睿氏指引了一条阅读《史记》的捷径
侯著本旨并不是为了读《史记》写的一本技术指导书,而是探索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人格与风格的学术论著。中国学者李长之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这部名著可资比较,这里称之为李著。李著全书共九章,约22万字,两书篇幅相差不大,的相似点均为另类作品。这里所指另类的意思,准确地说就是别开生面的一种思维方式。李著描绘的是作者心中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侯著描绘的则是作者心中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两位作者笔下的司马迁形象完全不一样,但司马迁只有一个,那么,这两个司马迁哪一个更接近原型呢?一千个有建树的作者阅读《史记》,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司马迁形象,而且常读常新,永远不会有题无剩义,也就是《史记》将会一代一代承传下去,永远不会停止阅读的脚步。因此,哪一个作者笔下的司马迁形象更接近原型呢?这一提问与比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个作者笔下的司马迁形象更完整,作者引出的判断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对当前有何种有益的借鉴,这才是各自作品的学术价值。李著与侯著的不同点是语言。李著是常规语言写出的另类作品,读起来顺畅得多。侯著的另类语言读起来确实新颖,但另类语言的穿透力与思维模式更加深刻,非常规语言可比。两者不在一个评级线上,而又各有千秋。
上述一段话是对侯著的学术价值作的一个交代,不是本文评介的内容。本文着重评介侯著带给读者的阅读方法,这是侯著学术价值的溢出价值,但它不亚于本身的学术价值。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我认为侯著的这一溢出价值比学术价值更有借鉴意义,所以特为之作评介。本文前面、二两题对侯著阅读方法已作了具体阐释,本题再总括侯著阅读方法的亮点,它给读者指引了一条阅读《史记》的捷径。
侯著阅读方法有两大亮点:一是独特的阅读视角;一是独特的阅读方式。分说于次。
(一)独特的阅读视角。此指侯著阅读的角度为凌空鸟瞰,把握《史记》全貌,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史记》五体是一个微缩的宇宙世界模型,五体是模型的五大系列模块;其二,《史记》记载的历史内容,是从海量的历史细节中挑选出来的一部分,这些历史细节就是组装模型的历史碎片;其三,历史碎片的排列组合,以及某些碎片多次出现在不同模块上,有一定的章法。章法就是历史的判断,就是司马迁的创作,司马迁自己没有把它说出来,读者自己去领悟,做出判断。所以,读《史记》,人人都是历史家。显然,这一方法是指引给读者的一种思维模式。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读《史记》的。我敢负责任地说,每一个读《史记》的人,都是一篇一篇地读,或者把相关的篇章合成一组来读,或者把某一个历史阶段的篇章合成一组来读,侯格睿本人也一定是这样来读《史记》的。但是侯氏的阅读方法与一般读者大相径庭的是:侯氏是鸟瞰,一般读法是在地面上平视。因为《史记》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宇宙世界,鸟瞰才能看到全貌,平视只能看到一个局部。在这里,阅读已不只是在浏览,而是探讨、创作,或者叫深度阅读,要把体会、感悟写成论文,写成著作。平视的读法,是对《史记》记载的一件一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或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思考,或者是对某一个专题的思考。所以,平视的读法看到的《史记》五体,是分门别类的编纂史料,做历史判断的思维受到局限。侯氏的鸟瞰,有如前述,他看到的是一个宇宙世界模型,做历史判断的思维境界上升了不知几个台阶。
(二)独特的阅读方式。一般的阅读是沿着阅读的对象思考问题,侯氏的阅读是演示创作阅读对象的创作过程,即演示司马迁的创作过程。侯著在历史之网中做了淋漓尽致的演示。例如鲁隐公之被弑、卫州吁之篡权,一般的读者限于对所见记载作思考,侯著的阅读则是从模块上把所有关于鲁隐公、卫州吁的历史碎片集中起来按时间顺序排列,思考司马迁为什么选择这些历史碎片,它是怎样组装在模块上的,也就是演示司马迁的创作过程来解释鲁隐公为什么被弑、卫州吁是怎样篡权的。这一阅读方式与其阅读视角是紧密相连的。简明说来,就是阅读《史记》,我们要探究某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从《史记》各体中把相关事件的记述全部集中起来,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历史碎片。它在各部分,即在各个篇章的记载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司马迁是怎么思考的,司马迁的结论是什么。如果读者看不到司马迁的结论,即历史判断,读者自己是怎么判断的,你自己的判断就是这一历史的结论。这一思维路径,这一阅读方法,显然是一条深入思考的捷径,人人都是历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