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丝路花雨》舞剧创作全过程的专著。作者从点燃《丝路花雨》创作火花写起, 描绘了《丝路花雨》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 阐释了丝绸之路、敦煌石窟与《丝路花雨》的内在精神联系, 记录了甘肃省歌舞团解放思想、百折不挠, 以集体智慧迎来柳暗花明、成就经典之作的艰苦历程, 揭示了默默躬耕敦煌艺术的守护神、坚定开明的文艺界领导和执着的艺术家共同为《丝路花雨》诞生做出的奉献。
舞剧《丝路花雨》在中国当代舞蹈,举足轻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艺界是在一片凋零中走上重建之路的,党中央提出“思想解放”,这对于当时文艺界不啻是一声嘹亮的冲锋号。在舞蹈界,伴着这声冲锋号腾身而起冲在前沿的,就是这部名为《丝路花雨》的舞剧。
一晃,《丝路花雨》演了四十多个年头了,而这一本《丝路花雨:诞生》的专著,又把我们拉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一幕。
作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舞剧作品,《丝路花雨》当年在中国的西部省份甘肃横空出世,是出人意料的。当代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舞坛上开始了它的实践。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舞剧在业界和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结出了《宝莲灯》《小刀会》《五朵红云》这类昂扬着社会主义精神的优秀舞剧果实,后来,世人又在《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部中国芭蕾舞剧中再次见识到中国舞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是,《宝莲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几部舞剧作品,它们的生产地不是北京就是上海,这也反映了当时舞剧创作的一个力量核心——北京和上海——构成了中国舞剧创作的“双城记”。虽然各地均有各种优秀舞剧作品问世,但仍不能否认在中国舞剧创作上的地区性差异。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甘肃出现了一部《丝路花雨》,这部舞剧给全国舞蹈界、文艺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令业界始料未及。
我所奉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有位已故的老专家叫董锡玖,也曾是创所时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她早年曾任欧阳予倩的秘书,对中国舞蹈史的研究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初期,她曾率团参访敦煌莫高窟,我们所的老专家吴曼英老师还借此推出了她的敦煌舞姿线描作品集,可谓成果不俗。董所长当年大力支持敦煌舞蹈的研究和创作,这对《丝路花雨》的构想和也有着直接的启发和推动。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的后辈,我也为先辈们的明哲善思而感佩。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有个问题不时地萦绕脑际:是什么让这么一部舞剧大作出现在当时并不是舞剧创作核心地的甘肃?
从这本《丝路花雨:诞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这部作品问世的前前后后。作者陈晓斌梳理了大量材料,为我们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让《丝路花雨》的问世过程历历在目。我很感动作者的材料整理,其查阅资料的广度和梳理的深度,让我们获得了一种现场感。书中故事生动有趣,层层,让人爱不释手,相关知识之丰富,具体事项之齐备,可谓《丝路花雨》的“百科全书”。再者,其文字的流畅与优美,节奏分的把握,也让我们获得一份阅读的快感,不仅补全了知识上的缺憾,更得到了艺术分析上的感悟。感谢陈晓斌付出的努力和花费的心血,让我们在“动”的艺术中,收获到“静”的思绪。
让人更加惊喜的是,舞剧《丝路花雨》问世后,它竟连带着催开了一朵新蕊——敦煌舞。那之后,敦煌舞沐浴着众人的呵护茁壮成长,从甘肃到北京,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各种衍生品不绝于目,创作、教学、理论上的呼应此起彼伏,让整个生态都出现了积极的转变,也终于奠定了敦煌舞在中国舞坛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派之一”。显然,这与《丝路花雨》的带头效应有着直接关联。
今天,诞生于《丝路花雨》的敦煌舞,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正在以其的姿容,为中国舞坛做着积极贡献,也为全社会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绽放着不尽的光华。
缘起
走过河西
遇见敦煌
敦煌新曲
复活壁画
呼之欲出
飞天起舞
天降花雨
走向世界
敦煌舞蹈
花雨缤纷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977年1月1日,甘肃省歌舞团新剧创作组的首批人员从省会兰州赴敦煌。敦煌,距离兰州1100余公里,得乘火车沿兰新铁路前往。1952年至1962年,兰新铁路建成,东起兰州,西至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当时全国的铁路干线。
1pan>月的兰州,草木摇落,天气转凉,创作组成员一路向西,出兰州35公里,向北跨河口大桥(中国自己设计和施工的座黄河大桥)过黄河,再向西经永登,翻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入河西走廊。
车过乌鞘岭,天地间变得苍茫肃穆。列车左侧,祁连山绵延不绝,白雪覆盖,寒气森然,白色巨障直贯蓝天,山脚下,时而是一簇簇黑苍苍的密树林,时而是一片片黄苍苍的干草原,更多的是一堆堆墨苍苍的石头群。列车右侧,低矮的北山峰缓、连绵不绝,虽然蜡黄苍瘦,却像是祁连山的配角,忠心耿耿,永远低行。祁连山像白色巨象,北山如同黄色老狮,它们之间,是一片亘古不变原原上铺满拳头大的砾石,长满一撮撮干枯的芨芨草,石头和草一样的颜色原上还有延绵不断、将断又续的黄色土墙,那是的遗存。这里就是河西走廊。列车在一片苍茫中往前开动,长时间的行程间隙,偶尔出现人烟,出现牛羊,出现一块块被收割过的农田。这就是戈壁滩中的绿洲,绿洲中央,是河西走廊上的城市。
巨象与老狮,亘古不变地守护着河西走廊的文明。大漠残阳如血,太阳下落缓慢,列车不停息,追着残阳跑。这里空气通透,深蓝的天穹中,星星亮得很快,一颗星亮了,很快漫天的繁星都被点亮。万古不化的祁连寒雪上,群星闪耀。新剧创作组的成员,大多是次去敦煌,次穿越河西走廊。“命”期间,莫高窟被周恩来下令关闭保护,当作景点对外开放要到两年后的1979年。创作组成员看着车窗外,河西走廊的风景是他们从未欣赏过的,一如此行的终点敦煌,是他们从未发掘过的宝藏。随着列车呼啸声迎面撞来的,不仅有连绵的雪山和无尽的戈壁,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