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 并收入八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 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 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 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刘涛, 河北易县人, 一九五五年生。退休前任职于深圳市文物部门, 曾先后从事文物商业经营、文物进出境鉴定和文物行政管理工作。
目录
序 扬之水
古与名物
宋金过渡时期的瓷器 □
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耀州窑瓷器 31
“尚食□”款定瓷再议 44
定窑刻花小识 55
淄博窑的绞胎、三彩与黑釉凸线 63
考古学视阈中的宋辽金瓷器 7□
纠谬献疑丛札 87
“金代红绿彩寒山拾得像”小识 99
新编宋瓷笔记
癫狂社鼓枕上观 114
青白瓷香篆盘小记 1□3
宋元时期的瓷香炉 136
传世宋瓷别记 181
“皇帝万岁”铭瓷器与华化佛教 □14
宋代官窑的经济话题 □□7
史实与人事
龙泉贡瓷寻踪 □40
龙泉归来话哥窑 □51
五大名窑·传统瓷学·陶瓷史著 □61
老调重弹:关于钧窑研究的几个问题 □77
“官钧”研究的前前后后 □89
陈万里与钧窑研究 310
怀冯先铭先生 318
玩家刘新园 3□6
鉴赏与考察
芙蓉出水 错彩镂金:宋瓷与明清瓷审美说略 336
书房中的宋瓷 369
宋瓷上的乾隆题诗 385
黑盏·天目·茶文化 395
“窑□”与钧瓷之美 4□1
三只眼睛看古瓷:答《三联生活周刊》贾冬婷 431
钧瓷·粉彩:答《三联生活周刊》丘濂 448
小艺术与大课题:答《读创∕深圳商报》夏和顺 459
豫中古窑寻踪:古窑遗痕之一 469
访青瓷故乡:古窑遗痕之二 516
后记
在美的特有尺度下,宋瓷的清隽典雅和明清瓷的华丽繁缛是两种不同的美感,它们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已故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恰好谈到这两种美感。
宗白华先生认为:“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语出钟嵘《诗品·中》“颜延之”条),这可说是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等各个方面。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魏晋六朝是一个转□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
这里指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简言之,这个特点就是重视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而排斥和否定虚华矫饰。先秦诸子如孔丘、老庄等,对美的见解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依我理解,所谓“初发芙蓉”的美,与糅合儒道诸家,强调委婉含蓄、温润和柔的“中和之美”不无关系。举个例子:李白认为诗贵在□□,正如他在一首诗里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个意思也可理解为,去雕饰并不是不要美,而正是为了美不被亵玩,钟嵘《诗品》序中说是“不伤真美”。“天然”之美,再要雕饰,那就多余了,过头了。这个主张其实是与儒家“温柔敦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儒家要求“美”合乎礼制规范,故重“中和”,即主张不偏不倚,反对“过”或“不及”。在我国古代汉□□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之美”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还拿李白的那句诗来说,荷花的□□、自然,既是一种美的品格,也可视为一种人格修养的象征(图 5)。“中和之美”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伦理道德的价值;它不仅体现在美的形式和内容上,还渗透于人的心理,形成一种独特的趣味和审美理想。中晚唐以来,“中和之美”在各种美学思潮中即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北宋中期后,经美学风尚的大□革,更被广为接受并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如文人画的兴起、“淡而不伤,和而不淫”之乐风的盛行等。即使在今天,它与许多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仍保有一种深层的同构关系。在世风奢靡的年代,宋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更能彰显一种文化价值、精神境界和美学追求。这也就不难理解,在精英文化语境中,为什么“初发芙蓉”的宋瓷比之于“错彩镂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