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选材上贴近传统、贴近生活,着眼于全景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精神,包括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美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节日习俗等方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强调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通过理论概括、经典讲述、故事引入、历史叙事等形式展现,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高人文素养。本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独特印记入手,通过介绍文化的基本形态,帮助我们了解基本知识;通过阐述文化的审美特征,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物象蕴含的精神;通过文化物象的文学、史学、哲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希望本书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体味、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学校,立德树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可以增添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使我们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们把中华文化的思想信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
本书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力求在教材中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和谐发展,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以及能更好地培养其人文素养,本书在选材上传统、生活,着眼于全景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精神括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美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节日方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强调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还精心设计了文化感悟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高其人文素养。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pan>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4
第三节学传统文化的意义/9
第二章)中国传统思想流派/12
第一节儒家思想流派/14
第二节道家思想流派/22
第三节墨家思想流派/26
第四节法家思想流派/28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学/30
第一节中国远古神话传说/30
第二节中国古代诗词/34
第三节中国古代散文/47
第四节中国古典小说/55
第五节中国古典戏剧/57
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65
第一节传统书画艺术/65
第二节传统建筑艺术/85
第三节传统曲艺和戏曲艺术/93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102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102
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发明/112
第六章中国传统礼仪/123
第一节中国传统礼仪概述/123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礼仪风俗/13pan>
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德礼仪/140
第七章中国传统节日/149
第一节中国主要传统节日/149
第二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157
第三节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意义/159
第八章人文素养教育与传统文化/16pan>
第一节人文素养的涵义/162
第二节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167
第三节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影响/17pan>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174
第九章)当代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177
第一节当代教育下的人文素养/178
第二节 如何加强当代学生人文素养教育/180
第三节关于学文化与提升人文素养的探究/183
参考文献/186
所谓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江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挽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现念形态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已的传统文化。
从广义来讲,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和。其中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质的部分,又也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奥学蒙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戚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接特盾和风的民族文化,是民姨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色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城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畦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的、历史、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这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部落文化则成为较早的文化雏形。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柏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人们的认知中“巫”是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藏。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到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感、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问“巫”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得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他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和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2pan>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是“巫”。由古“醫”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作证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门类众多,从历程上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时期:
一、雏形期(炎黄一夏、商、周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黄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在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入成熟阶段;股末周初,哲学思想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本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政治上随着权衰落,政权下移,由大国争霸演变为七雄并立,由分裂渐趋统一;社会制度则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过渡。与政治经济相适应,本期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