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年后》是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本书收入了作者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作品。《年前年后》集中体现了直面现实、关注民生的新现实主义特质,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
《信访办主任》《乡村无眠》同样是写乡村生活,真切生动,引人入胜。作者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曾引起较大的反响,显示出现实主义不朽的生命力。
★著名作家何申中篇小说代表作三篇
★著名评论家吴义勤精彩点评
★作家生活照片多帧
★精致小开本,便于携带
何申著《年前年后》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首部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五四”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经典、读者认知度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所选作家有较大影响力。
本书收入三部中篇作品。《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着笔于乡镇干部,主人公要面对琐碎的、具体的、复杂的问题,又和普通人一样摆脱不了情感纠葛和大大小小的人生困境。《年前年后》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等多个奖项,也因为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直面现实、关注民生的新现实主义特质。
《乡村无眠》的场景转入农村。处于转型期的乡村,农民面对道德、伦理、利益问题,也要做出新的选择。作家是社会的观察者,贴近写作的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且洋溢着积极面对的乐观主义情绪。
细节的提喻与场域的建构
——何申小说略谈
吴义勤
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何申主要聚焦于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乡村现实。何申以忧患意识和真诚态度塑造了基层乡镇干部和农民这两个群体,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提喻出基层社会的权力场域。场域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客观关系网络,正符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征,符合城乡融合中的乡村现实。在《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乡村无眠》等小说中,何申通过对场域中资本转换的准确捕捉,对场域中行动者习性的准确把握,勾勒出了基层县乡政府与乡村的权力场,揭露了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集中体现了新现实主义“面向大众,分享艰难”的创作宗旨。
何申小说的现实主义取向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在形式上也有许多创新。这首先体现在对叙事视点的选择上。在《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乡村无眠》等小说中,何申都采用第三人称限制视点来叙事。这种视点一方面可以深入书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容易使读者与主人公共情;另一方面对现实的书写可以以主人公为线索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见证呈现一种在场的真实感。而作为社会问题小说,这个视角也将读者引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增强了小说的问题性。何申在小说中,往往不对问题做正面的解答,而是以偶然性的际遇来对矛盾冲突进行暂时性的解决。故事情节结束,问题却仍然存在。他的小说总是试图构建一个场域。由于场域的开放性,不同位置构成的关系网络不会消失,问题也就不会消失。
在何申的小说中,每个行动者进入社会场域后,都有自己的资本,也都有对相关资本的追求,从而引发资本的攫取和转换。如在《乡村无眠》中,记者何静希望能够抢到第一新闻,获得大奖,获得更多文化资本;胡编希望能够调到电视台;崔大头是为了能够回到学校,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小说最后危机的解除,取决于德山老汉所追求的并不是以上这些资本。但他最后还是获得了一种象征资本:道德资本。对村民的称赞落泪,即是他对这种象征资本的认同。而这道德伦理的强大支持力量就是传统。德山老汉在小说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的凭借,在人们的道德评价中得到满足,也就代表着在乡村政治中,身份-权利被道德-伦理所覆盖与遮蔽,表明了乡村仍然是一种礼俗社会,而不是法理社会。作者以此作为小说意义闭合的最后环节,造成一种大团圆式的喜剧效果,也显示了作者的保守主义立场。
德山老汉对于象征化道德资本的满足,对传统伦理的看重,对劳动的满足,也可以归结为这个场域中农民的习性。如果说农民的习性更多可以归结于传统道德伦理,那么何申的《年前年后》与《信访办主任》等乡镇干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则可以归结为一种实用主义。《年前年后》中李德林面对复杂的基层权力场域,即采取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尽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信访办主任》中,孙明正也是尽自己所能解决相关问题。《年前年后》中李德林所遇到的问题在巧合中得到了解决,但这个场域的问题被暴露出来;而他仍执着于修正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寄希望于自己编的歌词能够造就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主义也体现了何申的写作态度: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积极面对。
小说中行动者的这种习性,也使他们丧失了对场域真相的反思能力。这也成为小说内在蕴含的问题。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主体和场域是相互塑造的。布尔迪厄用习性来对这样的主体进行分析,指出习性是对世界的误识。《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乡村无眠》中有很多这样的误识与巧合铸成的情节,并导致故事情节的闭合。故事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正面的解决,场域中的资源占有和分配并不真正平衡,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故事结束后,问题留了下来。从中可以看出何申现实主义写作的问题指向。
实现这种暴露问题的方式,与小说第三人称有限视点的叙事有关,还与小说采用提喻的转义方式有关。第三人称有限视点使小说中的内容大都通过个体的视点来呈现,而这种视点所能呈现的也大都是社会的边角与细节。何申的小说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如《年前年后》中李德林为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的诸多努力和尝试,呈现的就是行政工作的日常化和琐碎化。这些细节营造出了真实感,细节所展现的诸多场所、人物及其言谈,也提喻式地合成为当下社会现实和基层政治生态。
提喻式的转义方式、喜剧化的故事情节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何申小说对现实的书写风格,而这种书写风格与他朴素、直白的语言一起构成了其写作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努力。这种通俗化指向削弱了小说的锋芒,但并没有遮蔽小说的问题意识。这既是何申,也是20世纪90年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在社会关怀层面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的财富。
何申(1951—2020),原名何兴身,天津人。
1969年3月,18岁的何申到青龙县和平庄下乡插队。因为会“说书”,他受到了社员们的欢迎,也与他们建立了深挚的情谊。198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小说,并陆续发表。
1984年,何申由宣传部干事调任承德文化局局长。因工作需要,他走遍了全区乡镇,对乡村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对乡村现实的书写与问题的呈现中,他逐渐找到了乡镇干部这类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载体和突破口。1988年,他写出了中篇小说《乡镇干部》,随后《村民组长》《一乡之长》《穷县》等十几个中篇相继完成并发表,形成了一个“乡镇干部系列”。
1995年,何申根据自己下乡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中篇小说《年前年后》,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这篇小说后来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等多个奖项。这一年,《小说选刊》杂志社与河北省作协在北京召开了“河北三作家作品研讨会”,何申、谈歌与关仁山也获得了河北“三驾马车”的称号。
2020年2月21日,何申因病逝世。在将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年前年后》等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多彩的乡村》等五部长篇小说,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等诸多奖项。
年前年后
信访办主任
乡村无眠
细节的提喻与场域的建构
——何申小说略谈 吴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