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从三坊七巷走出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济学人群体,以他们在中国传播和实践西方经济学活动作为总体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并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探索近现代三坊七巷经济学人才辈出的潜在原因,挖掘中国经济学探索方面的福建经验和当代启示。
写作将按照“绪论——传播篇——实践篇——评价篇——探因篇——启示篇——延伸篇——结语”的基本思路展开。其中,绪论阐明本书写作的目的与框架;传播篇,主要梳理和讲述三坊七巷经济学人在中国传播西方经济学说的开创性贡献;实践篇,主要以特定的专题梳理和讲述三坊七巷经济学人应用西方经济学说于中国实践的历史探索;评价篇,主要对三坊七巷经济学人的历史贡献进行客观评价;探因篇,从社会学、历史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索近现代三坊七巷经济学家辈出的主客观原因;启示篇,则深入挖掘中国经济学探索方面的福建经验和当代启示,涉及文化传承、经济教育和治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延伸篇,基于学人轶事和学人比照等视角进一步延伸补充和丰富三坊七巷经济学人的群体形象;结语,总结全书并展开延伸思考。
本书系2020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介绍从三坊七巷走出的经济学家严复、陈衍、陈岱孙和陈彪如等,他们积极学习近现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翻译著书、办报宣传、投身教育并且身体历行地实践,为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谱写出一首中国特色经济学百年探索的闽派史诗,彰显出鲜明的福建精神和福建力量。书稿详细阐述并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探索近现代三坊七巷经济学人才辈出的潜在原因,深入挖掘中国经济学探索方面的福建经验和当代启示。
三坊七巷,这片聚集福
州古代富绅宅第的街区,不
仅以其具有浓厚的闽越古城
民居特色的建筑闻名于世,
而且地灵人杰,尤其是近代
,由三坊七巷文化孕育出的
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扮演
着时代推手的角色,大大影
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
族由盛变衰,中国人开始了
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
历程。从三坊七巷走出的一
批儒家学者,积极投身,甚
至引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的时代大潮——其中有近代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洋务运动的代表人
物沈葆桢、维新派的骨干成
员林旭、被康有为称为“中
国西学第一者”的严复以及
同盟会的重要成员林觉民等
。他们矢志于探索强国富民
的真理,并以他们的实践,
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这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中华大地上不少有识之士
目睹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民
生凋敝的现状,痛感“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即可以“王天下
”的朴素经济理论根本不足
以应变图强,因而积极学习
近现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
探索强国富民之道。三坊七
巷学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翻译著书、办报宣
传、投身教育并且身体力行
地实践,为西方经济学在中
国的传播与实践作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如严复、陈衍、
陈岱孙和陈彪如等人。
1901年,福州籍学者严
复翻译出版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时书名译为《原
富》),标志着西方经济学
被正式引入中国。2021年
是西方经济学被正式引进中
国120周年,回顾100多年
前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
头,三坊七巷经济学人在传
播和实践西方经济学说方面
的历史贡献,重新审视当前
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
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状况。不仅可以更好地构筑
福建精神、福建价值和福建
力量,增强建设新福建的文
化自信,还可以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思想的研究提供历史参照。
概念说明
本书名为《从三坊七巷
走出的经济学家》,并非是
狭义上对学者居住或出生地
域的名称限定,而是泛指受
三坊七巷文化影响和滋养的
福州籍经济学人,具有广义
上的地域文化内涵。近代福
州市区面积较小。位于福州
古城中心的三坊七巷及其周
边的民居就已经占据老城区
的大半面积。三坊七巷是闽
都文化的精神原乡,它蕴藏
着丰富的书院、私塾、信俗
、建筑和名人等福州传统文
化景观。三坊七巷还是近现
代福州学子社交和求学的主
要场所,如清末币制改革家
陈璧是福州闽侯南通镇苏坂
村人,其老宅虽不在三坊七
巷,但与三坊七巷近代名贤
陈宝琛、林旭、林纾等人交
往密切;他曾主持凤池书院
,使闽都学风为之一新,他
与林纾、陈宝琛等人共同创
办苍霞精舍,是福建创办近
代学堂的先声;他还申请整
顿福建船政,促进了福建船
政局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发
展。三坊七巷是陈璧在家乡
福州重要的活动场所。中国
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岱孙
,虽然出生于福州闽侯县的
螺洲村(今仓山区螺洲镇)
,但其家族在三坊七巷的文
儒坊内置有宅院,三坊七巷
是他在福州城区游学时经常
逗留和住宿的场所;陈岱孙
的伯祖父陈宝琛曾任清末福
州**学府鳌峰书院的山长
,其祖父陈宝璐曾主持福州
致用书院①,两书院倡导的
“经世致用”学风深深滋养着
陈岱孙的成长,也为他日后
提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的
治学主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
根基。
写作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
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
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
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科学论断,同时要求“深
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
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
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
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
坊七巷文化,是福州乃至福
建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在
新时代深入挖掘和宣传三坊
七巷经济学人在传播和实践
西方经济学说历程中所展现
出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仅可以为三坊七巷文旅产
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阐释空间
,还可以为进一步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
好地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为新时代新福建全方位推动
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精神指
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
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重大命题,近年学术界
就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和中国经济学探索等话题进
行了大量的探讨。应该说,
近现代从福州三坊七巷文化
区域走出的这批经济学人,
对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和实践方面的可贵探索,可
以让学界从一个世纪前西方
经济学引进的历史溯源中反
思中国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
走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本书不仅可以作
为大学生在经济学学习过程
中的经济思想史方面的普及
性读物,还具有较强的课程
思政功能,可作为当前福建
高校推进“四史”教育的重要
素材,对新时代提升福州,
乃至福建省高校经济管理类
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
公民道
林航,博士、经济学副教授,福建福州人,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贸易经济系教师,长期从事经济思想史和文化经济贸易方向相关研究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曾主持《福州的三坊七巷与近代中国货币改革》《闽都经济学家与中国富强道路的百年探索》和《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实证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
绪论
第一章 传播篇
第一节 中国引进《国富论》第一人严复
第二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说译介大家陈衍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岱孙
第四节 新中国国际金融学奠基人陈彪如
第五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其他闽都学者
第二章 实践篇
第一节 近代中国币制改革的努力
第二节 经济学教育中国化的滥觞
第三节 中国强国富民道路的求索
第三章 评价篇
第一节 传播教育开先河
第二节 经世致用谱新篇
第三节 守正创新再出发
第四章 探因篇
第一节 书香文化育英才
第二节 山海形胜铸精神
第三节 开放格局放眼量
第四节 商贸兴旺长才干
第五节 船政教育启民智
第六节 中外交流结硕果
第五章 启示篇
第一节 文化传承泽后学
第二节 经济教育树新风
第三节 治学研究显特色
第六章 延伸篇
第一节 学人轶事
第二节 学人比照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