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一部文学评论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双调夜行船”收录研究九十年代大陆女性作家作品的文章,文中观点被高校、研究所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大量引用至今;第二部分“因为沉默太久”收入了作者近年来新创作的与女性主义相关的评论和随笔,以记录其身为女性作家与研究者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及研究成果,作为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接续。
《廊桥遗梦还是男权梦遗》《20·30·40》《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性别之累》《知识女性:上下都很艰难》《一间自己的屋子》《回家,回家,听鸟唱歌,同驴说话》……全书完整呈现了作者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女性写作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呈现了其作为女性作家的心理原点及创作态度。
年轻时最爱马致远的《
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
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
嗟”,甫一开买,便如一壶
醇酒,直直浇透胸臆。及至
末段,“爱秋来时那些:和
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
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
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
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
篱醉了也”,更是令人击节
赞叹,仿佛写的就是自古文
人骚客应当过的一种生活。
其实那时我才二十来岁,活
动半径没超出过校园,羞谈
老庄,遑论儒佛,懂得什么
兴亡之叹,又有过多少人生
遭际呢?
某种无缘无故的喜欢就
这样一直伴随着我,十几年
的日月穿梭,导致我竟将自
己的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也
命名为《双调夜行船》,副
题是“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由山西教育出版社于
1999年3月出版。那时我已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工作,该书纳入杨匡汉先
生主编的“九十年代文学观
察丛书”之中。这是我的第
一本,也是国内第一本研究
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理
论著作。丛书的作者还有楼
肇明、陈晓明、李洁非、张
志忠、王绯、周政保、贺桂
梅等社科院文学所和北大中
文系的批评家同人。那会儿
,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结
束,新的2l世纪如天际雷声
还在遥远处轰鸣。批评家们
先行了一步,开始总结旧世
纪,迎接新千年。因为动手
早,也因为这支队伍人员的
权威性,这套丛书,后来成
为新世纪的研究者们综述90
年代文学现象时绕不过去的
必读书。
写作这本书时,我的身
份虽属社科院的青年学者,
同时,却也正活跃在文坛上
当一名青年女作家。因而,
与丛书队伍中其他专家学者
不同,我是属于双调、双重
身份的“在场”写作:在着手
创作时,心中暗藏着一层女
性主义理论的指引;在进行
批评时,又多了一层对于女
性文学作品肌理、脉络的切
肤体会和深切共鸣。至于“
夜行船”,其形状跟当时女
性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状
态很贴切。那时候说起女性
主义理论来还是闪闪烁烁,
比较边缘化,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远没有登堂入
室成为一门学科,国内除了
北大教授戴锦华和孟悦等几
个女学者曾经在80年代末时
进行过理论引进和宣传之外
,还没有人大张旗鼓为其正
名,甚至一些女性作家书写
私人生活的作品还被指斥为
“准黄色”。形势看起来非常
险峻。我的这本书,来得正
当其时,是一本为女性作家
作品“正名”之作。这也是第
一本通过大量详尽的文本分
析,来阐释中国女性主义文
学思潮的著作,诸如当时流
行的女性身体写作、私人写
作、杀夫情结、游戏与解构
等等,都一一做了分析,梳
理其产生的背景渊源,从理
论上为其找到了创作依据。
故而,这本贴近文本的批评
,出版之后很受欢迎。尤其
是新世纪到来以后,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几乎成为高校里
的一门显学,女博士女硕士
人数大量增多,来索书讨要
资料的人源源不断,初印的
几千本很快不够用了。紧接
着就是看到孔夫子旧书网上
的各种高价叫卖。
当这些后来的文学女英
雄风起云涌掀起女性主义批
评热潮时,我的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生涯却已告一段落,
新世纪的黎明业已降临,我
的写作激情又疯狂转向创作
中去了。
如今回想,二十多年前
,纯粹由于职业使然,我随
波逐流成为一个女性主义文
学理论和实践的始作俑者之
一。今天,回过头去审视我
们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
其价值体系、文学审美谱系
、躯体修辞学体系实际上充
满矛盾困惑和不确定性。一
方面,它必须要颠覆和破开
,确立自己的坚固理论平台
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处
于多变的不断发展的现实情
境中,它又时刻想校正自己
,达到跟传统文化精神和当
代生活的和解,因而它自身
总是处于不适和悖论中。我
自己也同样受过蛊惑,女性
主义理论一度给我的创作带
来很大影响,在20世纪90
年代我写过一些比较好看的
女性主义作品,像《厨房》
《***足球》等,同时也
写过一些刻意的“女性主义”
作品,类似于《相聚梁山泊
》《爱人同志》之类,羞于
提起。但是,也不要忘了,
任何一种文学反抗和实践,
一开始都是新鲜的、蓬勃的
、有生机的,都必须给它时
间,让它完成标榜和检验自
己的过程,直至走完困顿和
无望的全境,才能真正有效
地验证出其价值,而不是要
一味地硬性扼杀。
正如写作《影响的焦虑
》和《西方正典》的美国批
评家布鲁姆所说,类似女性
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
、解构主义和符号学等当代
一些流行批评理论,难免要
以颠覆以往的文学经典为代
价,并特别重视社会文化问
题。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研究
和写作所面临的,正是这样
一个困境,当我们用十几年
时间走完了第一步,也就是
对传统的打碎和颠覆阶段以
后,却不知道下面该怎么走
,打碎以后,我们却并没有
能力重建。所以,我自己努
力不再为性别问题所扰,希
望自己变回那个初出茅庐时
的热情有理想的、满怀正义
的文学青年,从《鸟粪》《
白话》《先锋》那种高难度
的歌唱开始,绕过《春天的
二十二个夜晚》《午夜广场
最后的探戈》的低回婉转,
重新走回了《野草
徐坤,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作家,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小说、文学批评及舞台剧创作。已经发表各类问题作品500多万字。代表作有《先锋》《厨房》《***足球》《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等。话剧《性情男女》于2006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
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长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30余次。长篇小说《野草根》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中文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韩语、日语、西班牙语。
序
上部
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
第一章 绪论: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
一、尴尬与自由
二、断裂与接合
三、颠覆与皈依
第二章 母亲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
一、空白之页
二、玫瑰门——通向母亲之路
三、母性女儿
四、“纪实与虚构”的母性史
五、母性姐妹
第三章 女性私语与个性化写作
一、作为女性写作的一般性概念梳理
二、话语背景
三、传记与风俗
四、私人生活:女性内心生活与外在生存境况的断裂
五、智者心语
第四章 女人书写自己
——身体的忧郁
一、身体叙事
二、一个人的战争
三、文本
四、从自慰/自恋开始自我认知的女性躯体
五、飞翔
六、语言的再设
第五章 迷宫与镜像
一、人间遭际与梦中情怀
二、女巫咒语与迷宫逃离
三、宗教情境与女性密码妄猜
四、突围与困守或绝处逢生
第六章 孤独的叙说
——女性个人与历史对话
一、长恨挽歌:一部“被叙述”的女性史
二、孤独行吟:山水寄情
三、家园回望:梦魇无皈
第七章 颠覆:作为一种文本策略
一、突围:作为一种表演
二、杀夫场景:恶之花的重现
三、牺牲与献祭:含情脉脉水悠悠
第八章 现实一种
一、穿越城市
二、异化与成长
第九章 男性视域下女性形象的默变
一、阉割恐惧与废置之野
二、并非纯粹感觉的抚摸
结语:从边缘到中心
下部
因为沉默太久
因为沉默太久
因为沉默太久
文学中的疯女人
英雄浴火重生
——当代女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的演变
在传统和现实之间
——20世纪60年代出生女作家的创作
堂吉诃德与莎乐美
——女性文学中的“抹脖子”事件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女性主义美学原则
三八节有感
三八节有感
叛逆的骚扰
廊桥遗梦还是男权梦遗
20·30·40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性别之累
知识女性:上下都很艰难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一间自己的屋子
回家,回家,听鸟唱歌,同驴说话
抚摸的纯粹感觉
亮出你的肌肉块儿
缝纫机哪里去了
一唱三叹
女球迷
女足像条龙,男足像堆虫
两次演讲
鳄鱼与母老虎
——首届“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当我们在谈论门罗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二届“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