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幕间》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绝笔之作。她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开始构思这部长篇小说(原定名为《波因茨宅》),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完成手稿,但她对此并不满意。她在给出版商约翰·列曼的信中说,这部小说太不足道,太粗浅,太愚蠢,太琐碎,不能出版。她本来是准备认真修改书稿的,但还没来得及做,便于三月二十八日投水身亡了。《幕间》于一九四一年七月正式出版。
要理解《幕间》,首先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创作此书期间,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和逐步升级的过程,包括慕尼黑危机、英法对德宣战、巴黎沦陷、英国战役、德军空袭伦敦等。她曾亲眼见到德军战机飞过苏塞克斯郡田野上空去轰炸伦敦。她自己在伦敦的两处房子都被炸成了废墟。她认识到人类文明可能毁灭,意识到自己一生钟爱的生活方式将会消失,因此心中充满忧虑和痛苦,同时也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另外,战争使吴尔夫联想到死亡。她经常想起在西班牙内战中阵亡的外甥朱利安·贝尔,以及其他过世的亲人,包括她的哥哥、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她也常联想起自己幼年时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性侵犯的情景。她意识到,人们有一种集体意识,各人的历史中都有一种共同的成分。这又促使她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
此外,吴尔夫在一九四一年还着手写作一部评论英国文学史的专著,只完成了章及第二章的一部分。她对于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渗透到了小说《幕间》之中。
《幕间》讲述的是一九三九年六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画卷。作者使用复调小说的方法,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主要叙述乡绅巴塞罗缪·奥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条叙述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演出露天历史剧的故事。这两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图景。作者用这种方法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人生、舞台戏剧与人生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奥利弗一家及其邻里的故事,我们了解到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老年人充满怀旧情绪,留恋过去的生活和古老的传统;中年人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渴求真正的爱情;许多人对德国入侵的危险忧心忡忡。轰鸣而过的战机与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村里人的生活看似恬静平和,实际上却充满矛盾和缺憾。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日渐疏离。例如,伊莎贝拉与丈夫关系不好,暗恋一位乡绅农场主又不可能有结果,她的艺术才华也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除了现代人的疏离这一主题外,小说还密切关注人类的暴力倾向和人类文明的倒退趋势。小说中描写了贾尔斯·奥利弗把一条蛇及其口中的癞蛤蟆踩得稀烂。这一情节在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背景下具有多重寓意,既象征以暴力制服弱肉强食,又暗喻人类也有使用暴力的野蛮倾向。作者似乎在向我们发出警告:人类已从大自然的保护者沦为破坏者,人类文明正在倒退。
另一方面,通过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演出露天历史剧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位艺术家对英国历史的回顾和对英国文学史的批判性介绍,也了解到她在艺术上力图创新的观点以及失败的苦恼。在节庆活动中表演露天历史剧是英国民间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仍很流行。拉特鲁布女士编导的露天历史剧采用了戏谑性模仿的手法,并综合使用了话剧、哑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全剧包括表现古英语时代的序幕、中世纪的歌曲、表现伊丽莎白一世的塑像剧、后莎士比亚时代的一个话剧中的一场、表现理性时代的塑像剧、王政复辟时期的话剧、表现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包括序幕和活报剧)、表现现在的场景以及结束语。这部露天历史剧有狂欢化的特色,充满幽默、调侃和讽刺,颇具颠覆性,其中不乏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悟。它一方面暴露人性,针砭时弊,揭示现实世界的支离破碎和现代人的疏离倾向,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善终将战胜恶的真理,歌颂了青春和爱情的胜利,给忧虑和绝望的气氛增添了些许乐观情绪。
......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其作品摒弃传统的小说结构,运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译者简介:
黄宜思,毕业于山西大学,退休前在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作品包括《七日谈》《罗马帝国衰亡史》《六便士之家》《澡盆故事》《罗马史》《并购》《在路上》等多部。并著有《翻译新思维: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一书及多篇论文,并曾两度担任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