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是浮世绘的重要题材,本书选取了二百七十余幅图片,按照时间的先后,从美人绘的初期、中期到高潮时期、后期以及近代时期的顺序梳理了三百年浮世绘中美人形象的审美演变。
全书甄选了二十四位倾注于或涉及美人绘的画师的一百一十幅精美大图回顾和展示了不同时期画师的作品特色。从怀月堂派美人的丰腴华丽、铃木春信美人的纤细风情、矶田湖龙斋美人的温柔沉静到清长美人的细长婉约、喜多川歌麿美人的自然浪漫,再到溪斋英泉美人的妖冶不屈、镝木清方美人的散漫耽美……
浮世美人绘就像一面真实的镜子,以精致而生动的笔触,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浮世绘画师们笔下的艳丽之相和妩媚风情,还可以透过这些美丽的皮相,初探到江户时代的人文风俗和精神底蕴,体会到东方式的暧昧迷离和审美愉悦。
◆ 近三百幅图片,直观呈现美人绘发展轨迹
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结合近二百七十余幅图片,将三百余年浮世美人绘五个主要时期的发展演变直观呈现出来。美人绘初期的简单朴素,中期锦绘出现后的多彩灿烂,高潮时期的浪漫唯美,后期的个性凛然,近代的独立风骨。同时,读者还可以初步了解各个时期画师的艺术生平、传世名作及风格面貌。
◆ 二十四位画师作品,追溯浮世美人绘的审美演变
浮世绘题材广泛,不只是铁马金戈、怒目横眉的武者,黑眉白眼、造型夸张的役者,恐怖诡异、迷幻奇妙的妖怪,诗意盎然、古韵风雅的花鸟……美人作为浮世绘的重要题材,无数才华横溢的画师都涉及或是倾注于美人绘的创作。本书精选二十四位浮世绘画师的一百一十幅作品,详细解读这些美人绘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匠心、形象审美、语言技法,可以带读者初探浮世绘美人画艺术中蕴含的日本趣味之粹。
◆每一幅作品,展现浮世美人绘背后的文化渊源
开创浮世美人绘时代的作品是哪一幅?每一幅作品都只是艳丽之相的展示么?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什么?本书带读者不仅欣赏到浮世绘画师们笔下美人们的妩媚风情,还可以透过这些美丽的皮相,了解到日本江户时代赏花、闻香、洗浴、纳凉、节庆等人文风俗、感受到浮世绘艺术中蕴含的中国、日本文化渊源、文学典故及精神底蕴,日本趣味对西方绘画产生的影响,体会到东方式的审美愉悦。
浮世一窥
早在中国的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210263 年)在《大人先生传》中: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聚散, 不常其形就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浮华世间的感慨。在日语里浮世与忧世发音相同,有艰辛而变幻无常的人世之意。日本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就有浮世若梦人若狂的句子,意为芸芸众生不过是尘世间浮沉的匆匆过客。浅井了意(16121691年)在《浮世物语》中的一段话似乎更直白地表达了日本人对浮世的心理根源:生活就是为了及时享乐,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月亮、太阳、樱花与枫树之美;尽情欢唱,尽兴饮酒,将自己投入沉浮的尘世;即使面临贫困也不在乎,不用沮丧,只要学瓢瓜随波漂浮……每一天都要好好地、有趣地生活,就是浮世,也即当世……
江户时代(16151868 年)兴起的浮世绘就是在这虚浮世界的寓意和带有积极正向的浮世平民浮世观中孕育出来。这种虚浮世界的绘画更为直观地集合和体现了画师们内心虚幻的欲望,表达了浮世生活的瞬息万变和人们对转瞬即逝的美感的歌颂。今天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日本艺术中,浮世绘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日本人发自内心的表达和民族特征真实的写照,更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审美观的充分体现,而浮世绘中的美人绘题材则更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浮世绘的魅力和日本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在这本书中,让我们通过这典型的唯美世界艺术来看看日本民族深处的美是如何在画纸上得到诠释的。
美人绘的审美溯源美人的真哀艳寂
日本民族崇拜许多神,力图通过唱歌、舞蹈和天地万物的神祇沟通,诗歌的内容经常是宣泄刹那间的情感。他们不追求永恒,却不懈地追求美,极力歌颂乍现的美感,珍惜瞬间片刻的自在。这种带有宁静的、感伤的、追求物心合一的精神和格调,让浮世美人绘成为了其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人骨子里独有的真哀艳寂的唯美主义特征。
所谓真是人对自然的崇高赞赏,以及对其无限的向往,同时也是人类本身一种对生命力的追求;哀也谓物哀,是客观对象(物)与主观情感(哀)一致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情趣;艳体现了在日本悠久的情色文化中对男女之情的自然纯朴的追求,同时却又的向往与赞美;寂 同哀相似,含有人情皆净,通过对人的内在力量的肯定,强调个人的情感调配的意味。纵观浮世绘史上的巨匠们的作品,喜多川歌麿(17531806年)笔下自然主义风格的美人的真就是人对自然美的崇高赞赏和人类本身对生命力的追求(图1);菊川英山(17871867年)的S形仪态袅袅的美人之哀的情感基调对命运的感悟与对自身情感的幡然醒悟体现出 一定的宿命观(图2);溪斋英泉(17911848年)、歌川国贞(17861864年)笔下的颓废美人之艳,也是日本民族对情与色、美与性的自然崇敬的态度淋漓尽致的体现(图34);而画面中那些独伫一隅的美人凛然冷漠的表情隐藏不住内心世界里精神的狂欢,也可以说是唯美主义的寂。真哀艳寂这四个日本自身独有的唯美特征,影响了欧亚各地,这不仅是日本民族审美观的充分表达,也是浮世美人绘深层魅力的根源。
美人绘中的审美形象美人的像与相
日本江户时代的美人绘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女性的特点,作品中不仅透 露着画师的审美思想和趣味,并且参入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这是由美人绘要满足观众需求的商品属性所决定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19192008 年)曾指出:日本女性在一千年的绘画史中,三次成为重要主题……平安时代表 现贵族女性的绘卷;江户时代初期以京都为中心描绘平民女性的风俗画;江户时代表现艺伎舞女的浮世绘。溯源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 年)表现贵族女性的图像绘卷,大多有着较多的叙事或者劝解的内涵,蕴藏着文学性的意趣。而真正再现和突显女性形象本身的是江户时代的美人绘。浮世绘原本就以庶民风物入画,美人绘中的描画对象也是以青楼艺伎、町人阶层女子、茶肆妇人等为主。通过画师的艺术加工,将审美客体进行变化,运用程式化的造型和色彩等表现手法,使美人的形象与特征变得概括、强化甚至理想化。 虽然这样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人物有一定的差距,但画面中所体现出 的美人形象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遵循当世社会的审美情趣,其形式感更加强烈。来自市井民间女子之像的千姿百态入画之后,无论叙说了什么故事,或经过各种手法的转化,皆被画师微妙地隐匿在线条与色彩之下,化作服膺于美人之相的写照。
美人之相要迎合社会大众的审美眼光,这导致美人绘人物造型在一定时期内会固守一定的审美样式,出现模式化、共通性的特点。这种模式不仅表现在同一位画师的作品中,而且在同一流派甚至是同一时代画师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共同之处。比如有着小而细长的眼睛、细面的女性之相,自古以来就被日本人认为理想型。在江户时代的美人绘作品中,画师和观者并不重视画中的美人是否与作为模特的人物长相一致。甚至在同一幅版画中,画师在画面中只改变模特名字进行销售的事情也很坦然。即使同一幅画面上出现了多位难以分辨的女性,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对于欣赏美人绘作品的人们来说,比起表情的微妙和个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成为模特的美女是用哪个浮世绘画师的样式来表现的。获得好评的造型会被其他浮世绘画师模仿,如春信美人、歌麿美人、国贞美人等就是代表时代理想容貌的造型被同时代画师制作和模仿。纵观不同时代的画师的作品,就能领略到在浮世绘艺术兴盛的江户时代几种特有的美人之相的逐步演变,在其进程中,每个时代都保留了日本对美人的理想之像的因素,但每个时代的美人样式也流露出时代的期许。菱川师宣(16181694年)的肉笔美人绘《回首美人图》中,美人的回首美姿呈现的诗意与优雅引得其他画师纷纷效仿。之后,随着锦绘的出现,铃木春信(17251770年)、奥村政信(16861764年)笔下纤弱天真、鲜活烂漫的美人流行起来。天明年间(17811789年),八头身、手脚修长的清长美人蔚然成风;宽政年间(17891801年),喜多川歌麿以更加细腻、肉感的方式描绘了美人的自然之相,这种生命力之美的形象风靡一时,也一直影响着后世画师。在日本文化到文政年间(18041829 年),溪斋英泉、歌川国贞等人所表现出真实情感的颓废美人又广为流行。进入明治时代(1868 1912年)后,月冈芳年(18391892年)作品中的美人削弱了模式化的美感,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感气氛,体现了时代交替之际人生、世态的无常之感。19世纪末,西方绘画的透视学和人体解剖比例知识对浮世绘艺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镝木清方(18781972年)与伊东深水(18981972 年)适当接受了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在描绘美人的容貌特征和抒情性方面更加注重客观形象与姿态之美,一洗传统美人绘浮华臃肿的程式禁锢, 这为走进现代的日本绘画奠定了基础。
本书通过梳理日本浮世美人绘不同时期的风格特色,将潜在的浮世绘艺术的审美发展梳理出来,通过对美人绘艺术的形成、形象的演变、语言技法的发展和艺术意蕴的不断丰富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解析,初探浮世美人绘艺术中的审美表现以及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揭开浮世美人绘充满神秘魅力的面纱,露出它本身真实的面庞。
有书至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拥有40年的悠久历史,有书至美是其设立在北京的艺术出版分社,成立于2017年11月,秉承着以艺术为名向生活致敬的出版理念,致力于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探寻生活的无限可能。我们与世界知名出版社Phaidon、Thames&Hudson、DK、Flammrion、Rizzoli等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文化艺术、建筑园艺、生活方式、美饌佳酿等方面持续为亲爱的读者们奉献至美之书。
唐丽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主修中国画艺术。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绘画、设计、日本动漫文化出版近20年,策划并出版了许多大众喜爱的艺术类图书。她在近些年深入研究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编辑了《浮世美人绘巨匠:喜多川歌麿》等数种相关图书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