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中国木偶戏概说、中国木偶戏艺术特色、八闽地区木偶戏、岭南地区木偶戏、西南地区木偶戏、北方地区木偶戏、江浙地区木偶戏、漳州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扬州木偶戏中木偶造型风格的演变、木偶戏遗产保护。
第一章中国木偶戏概说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民间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类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合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
节木偶戏的起源
一、我国早的木偶
中国木偶艺术起源于“俑”,即古代墓葬中的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等。
奴隶制社会有一种“杀殉”制度。奴隶主将奴隶杀死陪葬,名曰“杀殉”。后来,逐渐用人形偶像来代替“杀殉”,这种偶像开始是用茅草扎成的,叫作“刍灵”,慢慢发展到用木头制作,称之为“木偶”。为了把木偶尽量做得像真人一样,甚至还安装一些机关,使之能够跳跃。古代称跳跃为“踊”,所以把这种会跳跃的木偶叫作与“踊”同音的“俑”。
俑,开始用于陪葬,后来又渐渐用来办丧事和在饮宴集会上表演节目,这样就产生了木偶戏。木偶在古代也称为“傀儡”,又叫“壮丑”,因为那时木偶外形魁梧丑怪,除用于陪葬外,还用以守墓、守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木俑,其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步。这便是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1979年,山东莱西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裕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木偶戏与古代活动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祭祀仪式中制偶做戏的习惯,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目的,以满足人的心愿。古代的希腊、罗马、埃及和印度都有木偶表演的文献记载。
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还有能和做派很像傀儡戏的傩戏,只是它不用傀儡做替身,而是由人戴面具;山东莱西的西汉慕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