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人文研究丛书,其宗旨是立足人文学科的具体问题,在跨学科和跨文化视野中探讨中国人文学科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力图在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术范式。在本辑中,来自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多位学者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讲述在中西学术思想的碰撞中,在理论与现实的博弈中,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传统中,如何重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提问的自觉”。
卷首语
《区域》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Tsinghu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9年,以促进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高等研究为宗旨,其前身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2006)。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研究,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高等研究正在经历重要的变化。以往的高等研究完全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虽然也邀请少量的其他地区的学者担任研究员,但研究方案的制定多以欧洲和美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为中心。在中国设立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至少有下述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将中国和亚洲地区悠久和丰富的人文学术传统带入高等研究的范畴,为当代世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和视野;第二,有助于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过程的经验带入高等研究之中,为当代世界有关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新的活力;第三,有助于在中国学术研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术研究之间展开对话、交流和合作,改变目前主要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的高等研究格局,为中国和亚洲学者加入国际学术对话提供重要的制度前提。
高等研究所不同于中国研究所或国学研究所,它以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跨国界的研究为特征,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本理论的探索和突破。本集刊标题中的“区域”概念并不是一个特指的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体现着混杂、交往、跨界和多重认同的空间概念。《区域》发表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论文,尤其鼓励那些立足基础研究,提出新问题、贡献新视野和方法的作品。本集刊以亚洲研究为中心,但也鼓励跨区域的研究。欢迎投稿,我们将遵循严格的评审制度,及时向作者做出回复。
汪晖,1959年生于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汪晖教授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2013年,他与哈贝马斯共同获得意大利“卢卡 帕西奥利奖”,201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安娜利泽?迈尔奖,同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主要中文著作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去政治化的政治》、《短二十世纪》、《反抗绝望》等,同时出版有英、日、意、韩、葡萄牙等多种语言的著作。
导论:提问的自觉 项飙 汪晖
在社会与历史情境中提问
“双重对话”与“双重历史化”
——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强世功
问题之前:历史感、共情模式和历史的开放性 战洋
提问是发现的开始 张静
在话语碰撞与交流中提问
平行历史中的横向整合:如何叙述“第三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王维佳
在东西方碰撞中学提问:从反驳到创新 赵月枝
时代的后视镜:从八十年代的问题意识开始 吕新雨
在中国与第三世界中提问
双向问题化:中国东北劳务输出和“跨国主义”范式 项飙
从受援者到援助者的知识自觉 徐秀丽
主体间的发问与对话:非洲文学研究的方法 蒋晖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