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依托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贵州省气象部门以威宁为试点,开展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示范建设。2018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以“一科”“二联”“三化”“四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模式——“威宁模式”工作经验。“威宁模式”的建立及推行,极大地提升了贵州省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作业效益,在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威宁模式——贵州省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模式》分三章介绍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自然环境,“威宁模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以及“威宁模式”取得的效益。
《威宁模式——贵州省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模式》可供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借鉴参考。
一直以来,贫困区域存在生态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弱、频繁的气象灾害导致返贫率高等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破解这些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战役”,而提升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现代化水平则是赢得胜利的“重要战术”。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内起步较早的省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组织体系健全、技术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作业装备齐全、人才结构完整的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格局,尤其在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指挥方面,持之以恒、与时俱进,通过工作实践和技术创新,凝练出具有贵州特色的基层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模式——“威宁模式”。
“威宁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科”“二联”“三化”“四保障”。一科: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模式。以威宁为核心区,建设冰雹防控外场试验示范基地,提升基层人工防雹增雨科技含量。二联:加强联防联动,探索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新机制。加强防雹作业的上下游联防和预警指挥的上下级联动,实现冰雹的全路径防御和全时域调度。三化:加强统筹集约,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新体系。推进作业指挥精准化、作业炮站信息化、作业装备自动化,建立防雹预警及时、指令传输通畅、操作智能便捷的科学作业模式。四保障:完善制度保障,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新发展。做好法制、组织、人才和安全保障,构建规章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健全、人才结构合理、安全基础牢固的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新格局。“威宁模式”践行了新时期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实时业务的全面要求,取得了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效益,具有较好的示范推广价值。该模式的探索建立及推行,极大提升了贵州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作业效益,在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中国气象局和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
前言
第1章 威宁县的自然环境
1.1 威宁县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特征
1.3 气候特征
1.3.1 暴雨洪涝时空分布
1.3.2 干旱时空分布
1.3.3 冰雹时空分布
1.4 威宁县气候灾害特点
1.5 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性
第2章 贵州基层人影科学作业和管理模式——“威宁模式”
2.1 发展历程
2.2 主要内容
2.2.1 “一科”——狠抓科技创新,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水平
2.2.2 “二联”——强化联防联动,综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效益
2.2.3 “三化”——作业指挥精准化、作业炮站信息化、作业装备自动化,构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模式
2.2.4 “四保障”——构建保障制度,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顺利发展
第3章 人工影响天气“威宁模式”取得的效益
3.1 服务效益显著提升
3.2 业务体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