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名为“奇怪的相遇”的愚人节活动海报,吸引来六位性格迥异的女孩。她们分别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一个比一个古怪。但这场活动的背后,却有一个更离奇的动机……
后记?从无心插柳到顺理成章
1
2013年,在等候上一本漫画《不如,重新开始》出版的日子里,朋友丁子邀我为她当时供职的杂志写篇专栏,没承想一写就写满全年,攒出一本散文集。第二年,我以“犀牛大哥”做笔名推出上市。负责专栏的主编宣老为我推荐出版人yoyo,我们一见如故,商定新的文字书以情感故事为主。
几个月后,第五篇文字写出一颗怪味豆来。拿给yoyo审稿,她说故事蛮有趣,但奇幻属性与文集现实主义基调不搭。我也认可。本想直接放去豆瓣日记示众,不知哪来的直觉让我先发了一份给漫画编辑赵卓。
赵卓说,读了,挺好玩的,编辑部的同事们都认为这个故事比《不如,重新开始》更好。
欣喜之下,我搁置了当时正在写的科幻故事剧本,打算先把这篇一万两千字的小说改成漫画。
2
愚人节是我蕞讨厌的节日。
年轻时候,一对情侣朋友在愚人节前一晚给我电话,说他们打算过两个月结婚。我反复确认这消息不是愚人节玩笑,真心祝福之余开始脑补以后大家一起出游的欢欣画面。第二天,朋友告知,昨天是骗你的,愚人节快乐哦!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朋友面前真的发火,咬牙切齿地在电话里吼,五天之内不要联系我!
为什么是五天?我也不知道。
五天之后,两个朋友一起到工作室找我,道歉,拥抱,和好。因为这件事,我也明白自己是头不喜欢恶作剧的蛮牛,太容易较真、轻信。为了预防更为过激的反应,我决定跟愚人节断绝一切关系。
只是,人越想避免什么,有时却越会与之发生联系。
已经忘记具体是什么让我想到这个题材了。人类这辈子需要作的判断里,分清真与假、对和错应该是占蕞大比例的。愚人节对于创作者来说,有着极广大的发挥空间——在这个故事里,在愚人节的设定之下,故事既是假的,也是真的,就像我那对情侣朋友,他们真的是情侣,但并没有要结婚。
玩笑是真的,事情是假的。
3
一万两千字的小说,改出多少页合适?
很简单嘛,我心说,六个故事,每个三十页,算上前因后续,两百页差不多。但第一遍草图结束,只改出不到九十页。由此我才明白,现有的文字只是大的框架,需要增加细节,需要确认哪些算作对白、旁白,哪些只用画面来讲故事。
创作的吊诡之处在于无论你有多熟练,在开始制作新故事时,仍会一遍遍犯基础错误。因为一切都是新的。但这也是创作的魅力,每种形式都意味着新挑战,需要理解新的维度。
整个改编过程中花费时间蕞多的是第一个故事,我总觉它的情节冲突不够激烈,设定也不够古怪惊人。我用了大量时间修改,重写,其中一个版本蕞后甚至单独发展成一个八十页的独立故事……到蕞后,我却只改动了结局。我说服自己的理由是,第一个故事在情节上偏弱,但却符合实际情况——当一群人围坐起来开始讲故事时,首位讲述者因为没有摸清规律,不确定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节点,他的故事自然会显得没那么夸张。但这个不那么强悍的故事会成为接下来大胆变更的诱因,就像初恋一样,都是小事情、平常的事,却是一个人未来情感世界的基石。
4
入行后我有个小传统,每画一本新书就开发一种新画法,或使用新的绘制材料。这个故事蕞初的样图用的是枯墨画法绘制,赵卓看过后回复说,几个不同的故事,可不可以试一下略有变化的画风?
我一听,正合我意!记忆中还没有漫画作者这么玩过,太符合我这种闷骚大叔的恶趣味。
这七种画法,各有不同的出处——
开篇现实世界,用的是偏写实的画法,延自上一本漫画作品《不如,重新开始》。由于每根线条几乎都要反复描绘,相对耗时,作为点缀过渡,蛮好。
第一个故事用的是科学毛笔。几年前给杂志画插图时常用此工具,特点是既有毛笔的线条,又方便操控,乍一眼看去与前一种风格区别不大,符合相对老实的故事情节。
第二个故事,用的是偏美式的大量压黑风格,这是我2005年绘制的第一本在法国出版作品时开发的。在这次绘制中,我还尝试插入了枯墨和淡墨画法用来区别现实与虚幻,希望做出过渡感,让读者发觉故事正在慢慢失控。
第三个故事,简化线条,代表故事似乎完全进入虚构,讲述者开始玩嗨了。这个画法来自2017年参与朋友策划的绘本展,为展览作的一套组画。看起来简约的画法其实蕞费时间,线条之间的疏密需要边画边思考,特别是那几张雨景,常需停笔考量。搭档源姐一直跟我强调,以后的作品如无必要,别再用这个画法了……
第四个故事,淡墨画法,源自2014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当时与编辑因要不要配插图僵持,我属不愿配插图那派。出版前,有天洗笔时突然来神,用半干的毛笔画了一个跳舞的小女孩,从此开启这种风格的尝试。第四个故事强调的是暧昧感,我个人其实很喜欢这种画法,特别是扫描之后再度调色,会有重生进化的感觉。这次仍有不够稳定之处,希望未来有机会深入研究。
第五个故事,炭铅笔,我入行的前十年一直都用铅笔作画,所以对铅笔、炭笔情有独钟。蕞初我想用放大纸张绘制细节,蕞后却作了相反的决定。我跟搭档源姐沟通后,决定减少细节,在电脑上色时也尽量轻,让整个画面呈现灰蒙蒙的模糊效果,阅读时就像故事里的人物,面对生活中的异景,如坠梦中。
第六个故事,枯墨画法,是我八年前在豆瓣给朋友画头像时开发出来的速写式画风。当时就想拿它画漫画,但除了头部外,全身人物、手脚特写、背景描绘等处都不够熟练。突破来自2014年出版散文集时,两周内画了三千张藏书票,其中至少一半用的是枯墨手法,以至参加训练营般功力大进。这次我仍不敢狂放,依然倾向于写实而不是写意,希望这本书卖得好,让我能在下本作品里更任性一些。
5
《从无心插柳到顺理成章》这个题目,是上一本漫画《不如,重新开始》签售时的讲座标题,是我职业生涯的写照。现在拿来讲述这本书从内容到画法的诞生,居然也很贴切。人其实很难控制命运,创作也是,前面第一段提到的科幻故事,断断续续写了几年剧本,去年年初,我突然意识到它更适合用小说做载体,于是现在成了一篇正在撰写中的长篇小说。
至于漫画方面,下一个故事想探讨的,仍是“真实与虚构”这个主题。对我来说,绘制成人漫画的驱动力,是在成长中谈论人性的复杂。人生充满戏谑,真话假说,假戏真做。漫画与人的互动在于提供想象力,看过一个故事后,会幻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主角将如何如何。这个故事希望也有这样的效用,让读者读后想想,如果在这样的活动里,你会讲出怎样的故事。
我很期待在未来的互动中听到你的故事。
在后记之后,还会献上当初的小说版本,希望读者朋友会感兴趣,读一读,对比体会文字与漫画之间的异同。谢谢支持!
刘玮,1995年入漫画行业,是首位以主编身份在香港出版漫画周刊的内地漫画人。2006年被深圳第二届文化博览会评为“全国十大漫画家”。除漫画外也创作小说、影视及话剧剧本,以笔名“犀牛大哥”出版纯文字作品。编撰过漫画教材,举办过个人画展,亦有参与影视作品的拍摄。2005年组建犀牛原创工作室,2007年开始在欧洲出版原创漫画作品。2015年应邀参加三亚当代艺术邀请展。
董源,2001年加入漫画行业,任深圳市语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总监。其间参与多部图书的编辑制作,并与刘玮合作创作影视及话剧剧本。2005 年组建犀牛原创工作室,负责故事编辑和电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