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l 用GPS跟踪器在非洲追踪被盗猎威胁的大象,用记录磁场强度的项圈揭示獾在地下洞穴中的活动轨迹,让粘上传感器的海豹代劳传回南半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本书呈现了跨国、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数据采集的不易、科学家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为动物研究工作、公民科学项目和纯粹的好奇之心导航。
l 12开精装全彩印刷,内含3幅大地图拉页,覆盖三十多种野生动物。收集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一手数据,梳理学术期刊与在线数据库,为读者处理海量数据,再以直观且极富设计感的可视化手段,用图解形式示踪动物的去向,为陆地、天空和海洋中的每一个生灵发声。
l 简体中文版由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的专业译者操刀翻译,准确地传递内容与数据之外,也结合国内保育现状,鼓励读者在数据的启发之下思索如何应用数据。本书既适合开卷领略自然之奇妙的初入门者,也适合正在进阶的自然观察和博物学爱好者,还有当下就在追踪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专业人士,书中的制图、信息图也可以给数据分析师、可视化分析工程师等带去灵感。
编辑朋友找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书里的地图很漂亮,一时冲动就答应了——当时还不知道自己答应了什么!后来才知道,翻译地图书需要无穷的耐心。首先是地图上的地名要自己一一誊写出来翻译,然后各种语言的偏僻地名都要查到正确念法以便音译(最夸张的是有一次遇到在非洲研究长颈鹿的学者来中国演讲,我揪住讲者,拜托他为我演示几个茨瓦纳语和斯瓦希里语地名的发音)。等到做完,已经快要忘记自己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了。
其实,一开始准备翻译此书,除了喜欢地图,还因为内容与自己的工作有关。读研究生时,我为了出野外,加入了巴利阿里鹱(信天翁的亲戚)的研究项目,给鸟装感光记录器(就是“北极燕鸥的世界纪录”里的那种)。记录器很小很轻,只测两个数据:亮度和电导率(反映是否浸水),当时的工作是从几百万行这样的数据中,拼凑出鸟是在洞里趴窝还是在外面飞行,是在水上休息还是在反复下水觅食,是抖了下翅膀还是潜了下水。时间长了,为了出野外看鸟而加入项目的我只要看着一行行数据,脑海中就会浮现鸟的动作,成了一名足不出户看鸟的“表格生态学家”。
后来我来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做实际的自然保护工作,开始见识到动物跟踪手段对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的作用。首先至少能让人意识到一些栖息地的重要性:对鸻鹬类的详细跟踪研究发现,有些鸻鹬在迁徙季居然从澳洲一口气飞到我国黄渤海沿岸,才停下来找吃的——这时候如果这片栖息地突然没了,后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研究结果让人们更加下定决心要保护黄渤海的滩涂。跟踪动物还能让保护工作者讲出很好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常见物种:在北京,人们给北京雨燕和大杜鹃装上跟踪器,发现这两种夏天在北京很常见的鸟实际上都会迁徙到非洲——只要想到这一点,普通市民也会对这些身边的鸟类肃然起敬。
为了检验保护的成果,有时也会用到书中提到的跟踪手段。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初建园时,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北五环上方为公园里的野生动物建了一座生态廊道桥。看过“为路所困的美洲狮”一章就会知道,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厉害的重大决定。但这座桥建成十几年来,一直没有人去检验动物是否真的在使用它。直到去年,我们借着跟奥森合作项目的机会,在桥上设置了红外触发的相机陷阱(可参见“美洲豹自拍”),获得了刺猬、黄鼠狼在桥上的“自拍”。这意味着这些动物确实可以安全通过车来车往的北五环,人类至少可以为与我们共享城市的动物提供这一点方便。
红外相机是自然保护行业很常用的监测工具,我们用它了解一片栖息地上有哪些动物,推断动物的行为习惯和种群状况。在一个地方拍到重要的物种,也被认为是这个地方“值得保护”的证明。然而,对滇西南的保护地孟连黑山来说,这种想法在当地的知识和信仰面前都显得太幼稚了。那里的阿卡族保护工作者阿布姐会说:孟连黑山的自然资源之所以还在,是因为当地人把这片地视为神山,世世代代用命守护它,而不是因为谁“发现了它的保护价值”。外来人指望通过高科技去发现这里有什么食物链顶级的动物,然后再建一个保护地去保护它,是非常自以为是的。但从另一种角度,她希望安装红外相机能够成为当地年轻人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以前的年轻人会通过学习打猎来认识自然),希望通过培训年轻人进山装相机,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连接,进而守护神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神山里有什么动物、“证明”它有保护价值。
对本书的所有内容,我们或许都可以这么想一想。如果目的仅仅是发现动物行踪、进行数字化、绘制地图的话,我们去跟踪动物的意义也就很肤浅了,甚至反而会是一种不敬和破坏。实际的保护工作告诉我们:像本书这样了解和呈现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救不了大多数动物,更救不了人类。我们受到数据的启发之后,应该去考虑更多的东西,至于那是什么,各位读者读后可能会有各自的看法吧。
谭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