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与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定 价:88 元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 作者:汪信砚 等
- 出版时间:2022/1/1
- ISBN:9787300300351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017
- 页码:364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认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特别是转换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主体方面看认识,具体地考察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方式;转换认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以主体为轴心审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着力探讨作为知、情、意有机统一的主体性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展开和在认识结果中的投射;转换认识论的研究层次,由认识活动的社会主体层次深入个体主体层次,阐明认识活动在个体思维中的实现过程。概言之,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深入探讨主体认识活动的思维机制,从而深刻地把握认识的本质,真正理解和阐明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按照上述认识论研究范式转换的要求,深入探讨认识过程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定势、认识的发生和演化、认识的传播、认识传统、自我意识、超前认识、社会舆论等认识现象,能够深化我们对认识的本质和机制的理解。
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第七届、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副秘书长,国家教材委员会思政专委会委员,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著作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0多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导论 范式的转换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1
一、视角的转换 1
二、思维模式的转换 8
三、研究层次的转换 11
第一章 认识、反映和知识 15
一、认识是人脑对世界的能动反映 15
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0
三、反映概念的历史发展 25
四、认识的本质与知识的本质 29
第二章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38
一、认识的主体性的根据、内容和实质 38
二、认识主体性意识的历史进程 45
三、认识论中客观性理想的辩证重建 62
第三章 认识活动的思维机制 73
一、认知结构与思维的操作机制二、意志结构与思维的调节机制三、情感结构与思维的控制机制 81
第四章 认识过程和创造性思维 97
一、作为能动反映过程的认识过程 97
二、感性认识的作用 104
三、知性与辩证理性 108
四、实践理念及其形成和现实化过程 12
五、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121
第五章 思维定势 13
一、思维定势的本质、特点和研究思维定势的意义 113
二、思维定势的形成机理 145
三、思维定势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 157
四、思维定势的调节 164
第六章 认识的发生和演化 172
一、认识的系统发生 172
二、认识的社会演化 182
三、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90
第七章 认识的传播 195
一、认识传播的实质、基础、类型和特点 195
二、认识传播的系统结构和过程 205
三、认识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218
第八章 认识传统 25
一、认识传统研究的理论源流 26
二、认识传统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230
三、认识传统的结构、形成和发展 236
四、认识传统的作用及其优化 251
第九章 自我意识 258
一、西方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演变 258
二、自我意识的本质和特性 264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267
四、自我意识的建构 275
第十章 超前认识 282
一、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283
二、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 297
三、超前认识的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 331
第十一章 社会舆论 323
一、社会舆论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类型 323
二、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 38
三、社会舆论的基本功能及调控 350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