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以四川羌族为例》以灾后重建的四川羌族群体为研究样本,探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羌族认同的现状和趋势,借此理解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与民族认同表现出的与文化认同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部分去认知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一是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族(族群)认同研究,主要对“民族”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研究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探究;民族多元文化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视角审视族群的多样性与多重认同的形成、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与民族国家建构、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视角对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文化适应方式与压力的关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进行阐述。二是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羌人血脉研究,主要从文字、神话传说与考古中的“羌”的历史踪迹何处寻觅这个两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三是以“文化自觉”之眼看羌族文化的变迁、适应与认同,主要辨析“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并就20世纪后期的羌族社会及其文化的变迁进行细致人微的“麻雀解剖”研究。四是多元文化与羌族文化生态重建研究,主要探究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现状、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与重建的问题与困难、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重建等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的问题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处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全球化与一体化,主要是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另一方面却是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作为民族及其文化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走向多元化。”在全球一体化与多元化并行的历史进程中,多元化激发了全球一体化前进的脚步,全球一体化亦为多元化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本条件。在一体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中,还有一个中介性的概念,就是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主要体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主要依赖于体貌特征、共同记忆、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认识民族认同的双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对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台独’‘藏独’‘疆独’等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共荣发展上具有重大启发意义;这在促进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内陆、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民众的融合,保持自身族群特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提供了现实解决途径。”
此外,探究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并在认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地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部分,以便获得参与多元文化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树立和平共处及维护文化平等和社会公平的意识和信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渐实现了文化的适应和民族的认同,从而成就了中国的伟大富强。我国的文化呈现以汉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性,那么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历史格局中,中国是如何实现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构建,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有着怎样的关系?本书将以中国古老的民族“羌族”为例,对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是一个不断向外输血的古老民族。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城全部异地重建,汶川等其他羌族聚居区部分异地重建,原有的聚落文化形式被完全打破。因此,如果不能使作为羌族文化载体的羌族民众自觉主动地传承本族文化,不能在多元文化中交融、和谐共生,那羌族这一古老、活态文化的生存与延续将充满危机。
本书以灾后重建的四川羌族群体为研究样本,探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羌族认同的现状和趋势,借此理解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与民族认同表现出的与文化认同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部分去认知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一是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族(族群)认同研究,主要对“民族”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研究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探究;民族多元文化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视角审视族群的多样性与多重认同的形成、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与民族国家建构、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视角对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文化适应方式与压力的关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进行阐述。二是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羌人血脉研究,主要从文字、神话传说与考古中的“羌”的历史踪迹何处寻觅这个两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三是以“文化自觉”之眼看羌族文化的变迁、适应与认同,主要辨析“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并就20世纪后期的羌族社会及其文化的变迁进行细致人微的“麻雀解剖”研究。四是多元文化与羌族文化生态重建研究,主要探究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现状、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与重建的问题与困难、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重建等问题。
本书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撰写而成。由于时间匆忙,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偏颇与不足之处,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和提高,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鲁炜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8);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绵阳市社科成果奖评审专家;绵阳市涪城区首批智库专家(2018);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民族文化
序一
序二
章
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
.............................................................................................
1
节
.
民族与民族认同
........................................................................................................
1
第二节
.
民族多元文化
..........................................................................................................
17
第三节
.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
43
第二章
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羌人血脉
....................................................
67
节
.
文字、神话传说与考古中的“羌”
.....................................................................
67
第
二节
.
历史记忆中的“羌”
..............................................................................................
86
第三章
以“文化自觉”之眼看羌族文化的变迁、适应与认同
.....................
127
节
.
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
127
第二节
.
20世纪后期的羌族社会及其文化的变迁
..........................................................
134
第三节
.
十多年来羌族社会及其文化的变迁
...................................................................
157
第四章
多元文化与羌族文化生态重建
......................................................................
169
节
.
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现状
...................................................................
169
第二节
.
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与重建的问题与困难
...............................
171
第三节
.
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重建
...................................................
174
第四节
.
多元文化环境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175
参考文献
.....................................................................................................................................
187
后记
...............................................................................................................................................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