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却非人人晓之。本书对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美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又从生物起源、动物演进、人类进化,来探究爱美之心的生理心理之源,再从文明洗礼、艺术升华、审美泛化探析爱美之心各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对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心理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导 言
美是什么,这是从古希腊柏拉图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学研究主要思维路径,几千年来,学者们沿着这个路径,并没有找到终极答案,柏拉图的美学之问到如今,其答案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说明这个路径已将人们引入迷宫。
倘若我们改变这种惯性思维路径,将美是什么改变成人为何会爱美爱美之心从何而来,来个脑筋急转弯,或许我们能看到另外一番天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爱美的人性之源,可以比较人和动物在审美上的同异,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等的动物审美到高级动物审美再到人类审美的演绎脉络,可以看到早期人类审美到现代人类审美的复杂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被推向人类审美之极的艺术,是如何保存初始的本能,又不断进行审美的创新、突破和改造,可以看到审美观念如何影响人类的体质特征,使人类朝着完美化方向不断进化,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再也不是哲学式的玄想。
《爱美之心的由来》的架构分为美论及附录。
美论分七个专题:爱美之心的研究路径方法的考量和重新选择;爱美之心的生理起源爱美欲望因何而生;爱美之心的动物进化人和动物审美同异;爱美之心促人种进化人种进化的隐形定律;爱美之心的文明洗礼对心灵美等的重新解读;爱美之心的升华艺术形式及情感的形成;爱美之心的泛化万物皆美的由来。这七个专题有系统、分门别类地探讨爱美之心,力求为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框架,各论之间具有内在严密的逻辑联系。
附录收录了近几年作者围绕爱美之心的本性研究所撰写的6 篇文章(另外还有一个说明全书写作过程的跋):《寻找美学理论的科学支点》《美学的思路》《美的发现启示录》《中西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比较》《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变化的艺术,不变的艺术现代艺术新解》。该部分有综合性地探讨爱美之心的文章,也有根据上述爱美之心原理来解析中国古代文化及西方当代艺术特点的文章,大多是近些......
陈弘 1960年4月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国际美学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珠海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珠海市审美文化协会会长。多次出席国际美学(学术)会议。学术著作《走出审美迷宫人类审美深层心理透视》26.5万字,2001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该书获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研讨会优秀作品奖。小说《莲花遗梦》23万字,2014年9月黄河出版社出版。系同时跨越理论和创作的两栖学者型作家。
美 论
章 爱美之心的研究路径方法的考量和重新选择/3
节 究竟何为美:柏拉图一问成谜/3
第二节 方法的误区:久陷泥潭的思路/6
第三节 方法的重建:方法更新与美的新发现/20
第二章 爱美之心的生理起源爱美欲望因何而生/26
节 容易忽略的简单事实:美性难分 因性而美/26
第二节 皇帝的新装先哲对美与性关系的思索/34
第三节 揭开神秘面纱:审美发生的内在隐秘/44
第四节 性的本性:亦灵亦肉的性/50
第三章 爱美之心的动物进化人和动物审美同异/58
节 人与动物的同一:文明拒绝承认的事实/58
第二节 动物审美与性选择:达尔文的伟大发现/61
第三节 动物审美的形式创造/62
第四节 沉积与承继的可能:动物审美心理的沉积/75
第四章 爱美之心促人种进化人种进化的隐形定律/88
节 人类的审美奢侈/88
第二节 人种变异与审美/89
第三节 隐形定律:由猿到人审美的内在选择/92
第四节 审美其他潜在功利一:人种多样性的获得/110
第五节 审美其他潜在功利二:两类生产的融合/111
第五章 爱美之心的文明洗礼对心灵美等的重新解读/116
节 文明对性的管束/116
第二节 管束的后果:美感的滞留/119
第三节 审美质的转变:从无性不美到无伪不美文明衍生的异化美观念/125
第六章 爱美之心的升华艺术形式及情感的形成/143
节 升华的途径:对爱欲进行形式过滤/143
第二节 艺术形式过滤是双重的:既对爱欲,也对伦理规范/145
第三节 戴着镣铐跳舞:艺术的特定形式与理性范式/147
第四节 欲望流:审美欲望的流向与艺术潮流的兴亡/153
第五节 灵性光辉与神秘体验/159
第七章 爱美之心的泛化万物皆美的由来/162
节 人类意识的发生和分化/162
第二节 早的显意识泛性意识/164
第三节 观念复杂化泛灵意识/170
第四节 审美意识的诞生/176
附 录
一 寻找美学理论的科学支点/197
二 美学的思路/208
三 美的发现启示录/212
四 中西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比较/216
五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225
六 变化的艺术,不变的艺术现代艺术新解/231
跋/243
About the Author/246
The Genesis of the Desire for Beauty/248
Change of Art, Art of Change New Solutions for Modern Art/256
Afterword/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