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众多普遍价值中的一种,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觑。通过铭记历史,缅怀先祖,探访过往,人类才有了解释现世生活的基础,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因此,遗产是人类财富,反映并塑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为个人生存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遗产的存在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涉及国家民族身份或共通的价值观的家庭及社区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设立便反映了遗产的共通价值。遗产无处不在,具有共享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遗产是被建构的这一事实。我们总是在不同程度地探讨并界定什么才能称之为遗产。因而,遗产的确立是构建社会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我们不断对遗产进行探索和思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可以为未来留存记忆、历史和纪念。遗产的确立意义重大,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影响,保护文物古迹可能代价高昂,易碎物品尤为如此。
基于这些对遗产以及遗产管理的认识和思考,当今世界拥有专门确立、保护和推动遗产发展的大型机构,其中联合国下属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盛名,它致力于处理文化财产有关事宜。文化财产也是一种遗产,它是我们与遗产进行联结的方式。因此,这两个术语很难完全剥离开来。文化财产一词突出了法律属性,而遗产一词更像是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口头表达,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来定义世界遗产。
遗产没有反义词,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用该词时发现,当翻译成某种区域语言时,它的含义不尽相同。丹麦的kulturarv一词的确意味着从过去的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东西,但具体而言,它与丹麦的立法有关,并且丹麦人对遗产一词的理解更多地强调其实践性。中国也是一样,当heritage一词翻译为中文遗产时,其内涵同样映射了中国人对遗产的思考和理解方式。
这就表明,当我们在多元文化及多语种的背景下讨论遗产这一概念时,我们会下意识认为我们对英文单词heritage的理解完全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通过案例来说明英语单词heritage在丹麦及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期改善并促进人类在遗产这一重要领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读者也可将此书视为一本词典,通过案例介绍的方式,我们将heritage一词在中国和丹麦进行文化翻译,遗产一词能开启中丹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重要对话。
1950年5月11日,中国与丹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2020年,两国关系已历时70年;2018年中国和丹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2017年为中国丹麦旅游年(以下简称中丹旅游年)。丹麦是北欧国家里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两国友谊深厚,合作领域广泛,学者们的学术外交和文化外交更是极大地增进了两国的理解和互信。在中国和丹麦多边合作交流过程中,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了丹麦研究中心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关键词。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和相知共进。
2017年在中丹旅游年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传播丹麦研究中心年会。来自中国和丹麦的学者以及相关文化交流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普励志(Nicolai Prytz)先生回顾了中国与丹麦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历程,高度肯定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专事丹麦研究的中心在密切中丹合作研究、促进中丹友好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付出不懈努力的中、丹学者表达诚挚的感谢。与会的中、丹教授和博物馆专家围绕文化遗产进行了多角度阐释。遗产和旅游在构筑未来跨文化友好关系中的作用、文物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教育旅行在深化中丹文化交流和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的举措和意义、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文化遗产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等都是中丹学者高度关注的内容。
2017年丹麦学者和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到广西对万年桂陶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系统走访与考察。中国陶艺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当代生产给专家一行带去深深地震憾。为此丹麦专家特地撰文记录和推广中国陶艺文化遗产及其当代意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丹麦专家认为,万年桂陶起源及发展脉络清晰,传承完整有序,世界罕见,既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OUV共性,又具有独特性和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2018年丹麦研究中心丹麦专家访问景德镇,就景德镇宋代进坑制瓷遗址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对话和交流,北欧遇到北宋,文化遗产成为了穿越时空对话的纽带和桥梁。
2018年正值中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丹两国政府举行了很多双边庆祝活动,丹麦研究中心的文化遗产专题会议正是双边学者们对10周年的献礼。2018年6月1820日丹麦中心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动态研究中心召开了主题为Cultural Heritage, Kulturarv or文化遗产的学术会议。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从教育、教养、教化、修养、修身、文、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阐释了文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深厚影响和意义。张喜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遗产的主题发言,认为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在文化身份建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丹麦、挪威、英国和德国的其他学者分别对文化遗产在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不同意义进行了阐释,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了意义纷呈的热词,展示着各自语境中的独特魅力。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中丹学者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互识和互信。中丹两国学者找到了共同的学术兴趣,汇聚一堂,对话交流,学界无边,文化恒常,友谊长青。
2020年丹麦研究中心举办中丹建交70周年高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强调中丹关系中友好、合作是交往的主题。中丹友好关系历史悠久、社会基础广泛、官民并举,具有良好的根基。学者们应继承并弘扬中丹友好交流精神,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绿色发展、语言文学研究、科技合作、民间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扎扎实实做事,诚心诚意沟通,建设中丹友好交流平台,不断开拓创新,深化中丹合作和友谊。
为了巩固多年在文化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聚焦对话,本书基于中丹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汇集了中国学者和青年学子、丹麦专家和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中英文双语形式结集出版,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对话和文化传播。本书的准备和撰写过程是中丹文化交流对话的宝贵机遇和实践。本书的逐渐成型基于文化交流对话实践,践行平等对话交流的初衷,服务于民心相通的目标。哥本哈根大学玛利亚·罗斯格德(Marie Hjlund Roesgaard)教授和丹尼斯·金普尔(Denise Gimpel)教授为本书的构思、撰稿、征稿和审稿做了大量工作。郑承军教授从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层面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身体力行,从宏观指导、会议组织到亲自供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发挥学术专长和学术资源优势,为中丹文化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撰文向丹麦介绍中国文化。中丹两国学者在文化对话中交流互鉴,践行着美美与共的跨文化理想。跨文化研究的青年学子除了撰文,还参与了翻译和校对工作。马亚楠、徐志杰、刘静贤、伍文全、卢嘉欣、余沁、谷健、于春华、孙宁、张家川等参与了部分论文的翻译和校对。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高精尖学科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项目资助。相知无远近,万里尤为邻,中丹学者和学子携手努力,才有了本书的出版和中丹同步发行。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张喜华、因戈尔夫·蒂森(Ingolf Thuesen)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
2021年3月22日于北京
前言
我国文化复兴与传播中的文化遗产 张喜华
老陶工与他的制陶作坊正在中国与丹麦濒临绝迹的史前遗产? 因戈尔夫·蒂森(Ingolf Thuesen)/著 余沁/译
中国和全球历史视野下的文化遗产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著 徐志杰/译
遗产(Heritage)和文化遗产(Kulturarv) 苏纳·沃肯(Sune Auken)/著于春华/译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 马驰
从用户角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莫滕·沃姆德(Morten Warmind)/著刘静贤/译
考古遗产和当地身份 埃斯本·阿尔斯莱夫(Esben Aarsleff)/著 张家川/译
论Kulturerbe 莫里茨·金泽尔(Moritz Kinzel)/著 马亚楠/译
清代传统技艺和泥塑 约瑟菲娜·巴克(Josefine Baark)/著 卢嘉欣/译
丹麦建筑遗产 克里斯托弗·施密特(Kristoffer Schmidt)/著 武彦如/译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的人文光辉以《聊斋志异·陆判》中的异想与妙构为例 宋紫珍 郑承军
少林功夫在世界舞台的传播分析 曹洪瑞
孔子故里曲阜三孔的文化意义建构与海外传播反思 于春华
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作品的东方美学意蕴 武彦如
龙泉青瓷在宋士大夫休闲生活中的意境构成以南宋龙泉窑鬲炉为例 余沁
京剧的海外传播问题与对策探析 孙宁
关于中国瓷器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以景德镇瓷器为例 郭戎荣
天津美食中的幸福文化身份建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家川
中国京剧文化的对外传播 刘琦
从龙门石窟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 沈安童
灵魂何处是归路论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转生成仙示意功能 王艳华
长白山剪纸艺术在日韩的传播研究 于洪鉴
向世界递上中国名片以泰山挑山工为例 郑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