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本书收录了我从2000 年至2019 年间部分旅行与田野调查类的文章。应该说,之前二十年间,我的生活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与波西米亚式的随意性,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我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纪录片导演、电视台记者、杂志自由撰稿人、网站频道主编、图书译者、旅行向导、专栏作家……后来还成为北大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这些驳杂的身份与文字、影像工作中,其实贯穿了一条线索,就是对多元文化的体认与表达:无论这一文化脉络源自喜马拉雅山地,还是巴西的贫民窟。我想,那个时代的本人还带着探索世界的朝气,以及遵从内心而非学理的价值观,因此,文字本身较我后来投身的学术写作,自然要灵动许多,有着比较丰沛的文艺气息。
与此同时,这些文字也见证了中国旅行、地理与文化类杂志的黄金时代,它们大多曾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文明》《DEEP 中国科学探险》《万象》等刊物,以图文并茂的万字长文,建构了一种人文地理式的写作风格。很遗憾,随着纸媒时代的衰微,这些刊物除了极少数尚在,大部分已随风而逝,一个深度阅读的时代似乎还没有成型,便已经瓦解。我作为一名长期参与过写作的共同体成员,只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当然,撰写其中部分文章的时候,我和人类学还没有学术上的关联,但我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一些人类学家的影响,特别是那些20 世纪早期浪迹中国西部边疆的学人与浪子们。我年轻时也一度担任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的项目合作者,参与过若干摄影师与撰稿人在华的调研与创作过程,而担任中央电视台《世界电影之旅》导演的长期经历,则为我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影与文明的视角,在海外旅行中有些特定的际遇与观察。这或许也是我后来投身于影视人类学研究创作的机缘所在。
苏轼有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本小书,算是我在人生半途的一段旅程与记忆。是为序。
朱靖江
2021 年9 月6 日 于京郊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