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作为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地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地,拥有众多古老的街巷故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皇城文化、士子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文化共存的区域。西四北一至八条至今基本保留了元大都建城时的规制,胡同中的四合院也大都具有明清的风格。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满足市政道路改造及公用设施建设需要,一些胡同被拆除,建起了楼群,组成连片的居民区,形成了新的街巷。一些胡同被合并,原有的名称消失。街巷胡同不仅是城市脉络、交通道路,也是人们世代生息之所。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街巷胡同不会永远不变,所以记录街巷胡同、留存珍贵的历史成为一件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我们既要保护好古都风貌,也要利用好古都资源,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讲述好西城自己的故事。
2019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我们深感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西城区的街巷胡同进行全面梳理,深刻挖掘每个街巷胡同的文化底蕴,呈现西城区街巷胡同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的脉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展现的新面貌。
西城区行政区划内共设15个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辖区街巷胡同各具特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璀璨的明珠闪耀西城。《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以一街道一分册的形式呈现,记录辖区内街巷胡同中的院落格局、王公府第、单位机构、市井百业、今昔人物、今日呈现等,将街巷胡同历史脉络、当下风貌和文化特色进行梳理挖掘。这是2010年原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后,首次从建筑、人文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街巷胡同进行详细调研,以丛书的形式编辑出版,既是对过去和现有街巷胡同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也期望能对未来街巷胡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的编写充分发挥了西城区政协委员的作用,由区政协学习指导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策划组织,各街道政协委员联组具体承办。区政协和各街道政协委员联组的同志以及聘请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跑遍了西城区的大街小巷,参阅了以往的街巷胡同史志记载,寻找和听取一些老居民或其他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口述,与档案资料对比核实,详细整理,倾注了很多心血。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西城区街巷胡同的往昔神韵、现今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发挥区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这是小说《城南旧事》中的片段,该书作者林海音在北平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椿树地区度过的,以至于在创作《城南旧事》时,以画地图的方式回忆了儿时的生活。椿树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城南旧事》提供了营养,不经意间椿树地区的文化内涵在看似平淡的市井生活中流露出来,从文化内涵到空间范围,椿树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城南旧事》的故乡。
不仅是《城南旧事》的故乡,与椿树地区有关的著名文学艺术作品还有很多。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长生殿》诞生于椿树;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作品与椿树有关;接近曹雪芹原稿的甲戌本《红楼梦》早流传于椿树地区。
会馆、琉璃厂、京剧、报业出版业、近代教育是椿树地区的五大文化特征。清初实行旗民分治后,大量的会馆迁入南城,其中会馆数量多、密度的就是椿树地区。会馆的建设从清初至民国。会馆里居住的居民则是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学子和旅居京师的官员,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过往、积累,衍生出大量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聚集形成了文化特征。
琉璃厂的历史从元代开始,清代康熙年间形成了文化一条街,琉璃厂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出版业一条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新书局等曾在这里开办,流传至今的老字号有荣宝斋、一得阁、清秘阁。1975年的一天,病榻中的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谷牧副总理有条件时一定要对琉璃厂加以整修。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北京市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琉璃厂西街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由于其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被北京市列为首批文化探访咯。201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西城区琉璃厂街中国文房四宝文化街称号。
椿树街道是老北京城南拥有大学的街道。1895年,在后孙公园胡同安徽会馆成立了强学会,并发行了报纸《中外纪闻》,这里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提出了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设想。京师大学堂设立后,师范馆医学馆先后迁入椿树地区,成为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进入波澜壮阔革命斗争的时期,这两所大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京剧艺术发展到了鼎盛,随之而来大量的京剧名家搬到椿树地区并留下了重要足迹,如萧长华、尚小云、荀慧生、金少山、杨宝森、张君秋等,很多名家的故居还保留至今。2008年椿树街道被文化部评为京剧之乡,这一殊荣也是对椿树京剧文化的肯定。
《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前言
章 椿树街道历史沿革
节 辽南京的燕下乡海王村
第二节 金中都的城里城外
第三节 元大都时期的椿树地区
第四节 明北京城的椿树地区
第五节 清朝时期的椿树地区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椿树地区
第七节 新中国时期的椿树地区
第八节 改革开放后的椿树街道
第二章 椿树地区的文化特征独具五大特征的宣南文化核心区
节 宣南与宣南文化
第二节 宣南士人群体
第三节 宣南士人如何引领潮流
第四节 椿树地区的五大文化
第五节 椿树地区的其他文化
第六节 市井文化何处寻
第三章 琉璃厂逸事
节 三百年荣宝斋传奇
第二节 清秘阁
第三节 独辟蹊径的一得阁
第四节 宏宝堂新时代的家传
第五节 陈独秀与崇古斋
第四章 教育逸事
节 五城学堂首位中文总教习林纾
第二节 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范源濂
第三节 百年学校北京实验小学
第四节 徐诵明:中国教育界的丰碑
第五节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不为人知的深厚底蕴
第六节 永光寺中街幼儿园
第五章 胡同逸事
节 宣武门东前街: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故居
第二节 骡马市大街
第三节 福州新馆不止有位林则徐
第四节 宣武门外大街
第五节 后孙公园胡同
第六节 魏染胡同
第七节 铁门胡同
第八节 孙中山北京之行铁门胡同安庆会馆
第九节 棉花头条
第十节 香炉营西横街
第十一节 后铁厂胡同
第十二节 南柳巷
第十三节 椿树头条胡同
第十四节 椿树上三条时晴斋
第十五节 永光寺西街
第十六节 西草厂街
第十七节 海柏胡同
附录:
椿树地区曾经的会馆
椿树地区曾经出现的寺庙
椿树地区曾出现的衙署
椿树地区曾出现的报馆、通讯社、照相馆
椿树地区著名老字号
参考资料
《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前言
章 历史建置:街道的变迁与沿革
第二章 通衢越巷:探寻街巷的时代变迁
第三章 古街情韵:传递街巷的人文历史
节 牛街记忆
第二节 牛街
第三节 教子胡同
第四节 输入胡同
第五节 小寺街
第六节 沙栏胡同
第七节 春风胡同
第八节 寿刘胡同
第九节 牛街四条
第十节 牛街三条
第十一节 吴家桥
第十二节 麻刀胡同
第十三节 法源寺前街
第十四节 烂缦胡同
第十五节 西砖胡同
第十六节 门楼巷
第十七节 醋章胡同
第十八节 北半截胡同
第十九节 南半截胡同
第二十节 法源里
第二十一节 七井胡同
第二十二节 菜市口胡同
第二十三节 南横西街
第二十四节 白广路
第二十五节 枣林前街
第二十六节 枣林斜街
第二十七节 登莱胡同
第二十八节 南线阁街
第四章 名寺古刹:蕴含地域特色的古典建筑
节 牛街礼拜寺
第二节 法源寺
第三节 圣安寺
第四节 宝应寺
第五节 清真女寺
第六节 清真永寿寺
第七节 永庆寺
第五章 会馆祠堂:浩气长存的历史见证
节 会馆分布
第二节 湖南会馆
第三节 浏阳会馆
第四节 绍兴会馆
第五节 粤东新馆
第六节 谢枋得祠
第六章 往事辑要
节 文化篇
第二节 教育篇
第三节 民生篇
第七章 今日牛街:文化民生共创和谐牛街
节 牛街拆迁改造历程实录
第二节 共创民生一条街
第三节 构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
后记
参考资料
《古街象来:广安门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古都池塔:广安门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