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文作法/文心经典》着重讲述抒情性文章的写法,分为本体论、预备论、方法论三编,对抒情散文的文体性质、发展历史和如何预备作、如何作法等分别进行细致解说,对于抒情散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抒情文作法/文心经典》写作质朴自然,对抒情散文作法的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讲究实用性,对抒情性文章写作的教学和学习都有实际帮助。
我国古代有所谓“三不朽”之说,指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指著书立说,而且要有真知灼见。立言本来有两种形式,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即写成文章。然而,由于我国文化教育传统一向重文轻言,重书面语而轻视口语,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书面写作就成为古人“立言”的主要表达方式。曹丕《典论·论文》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指的就是文章写作。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又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孔子在《论语》中说:“词达而已矣”,“言之不文,行而不远”。2014年3月美国公布的SAT考试方案,考试分循证性阅读与写作、数学、论文写作三个部分,不仅“循证性阅读与写作”中有写作,而且还要单独写一篇作文。可见,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是中外衡量人才的共同标准,作文教学因而也成为古今中外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文化教育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们留下了丰厚的经典著作,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著作,记录着他们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这些经典著作及蕴涵其中的作文教学理论,是我们今天研究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的丰富矿藏,也是珍贵资源,值得珍惜。刘国正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庆祝成立20周年大会(1999年10月,天津)开幕词中说:“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依我看,至关重要的至少有两条。一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求创新。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从孔夫子到叶圣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宝库。我们要尊重传统,科学地加以分析,吸取其中一切积极因素,以滋养与发展当今语文教育。踢开传统,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二是正确处理自立与引进的关系。首先是自立,神州大地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有水平很高、论著丰富的语文教育家,有成效显著、风格各异的语文教改经验。我们并不贫穷,我们是富有的。对于自己的东西要充分加以重视,助其发展和推广。同时,又要把中国语文教学放在世界这个大视野里来观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于国际上任何先进的东西、新鲜的东西都要认真加以研究,其中适合我国国情与教情的都要拿来,使之溶入自己的肌体。自我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落后。总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今天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只要是有益的,我们就要认真地吸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立足大地,不断革新。”这是对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指导方针。
摆在读者面前的“文心经典”丛书,是由文心出版社组织策划、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课题研究的一套作文理论丛书,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大家的作文论代表作。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这类著作往往因立意高远、见解深刻而穿越时空,因而能够常读常新,永不过时。如我国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等。
胡怀琛(1886-1938),安徽泾县人,著名学者、报人、诗人。勤于选编、著述,涉及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小说、传记、评论、杂记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国学概论》《墨子学辨》《文字源流浅说》等。
总序 顾之川
《抒情文作法》导读
例言
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抒情文的性质
第二章 抒情散文与其他文之比较
第三章 中国抒情散文小史
第二编 预备论
第一章 如何预备写抒情散文
第二章 情感的触动
第三章 情感的涵养
第四章 情感的测度
第三编 方法论
第一章 如何写抒情散文
第二章 明写法
第三章 暗写法
第四章 率直的写法
第五章 婉转的写法
第六章 抒情散文与音节
第七章 抒情散文与叹词
附录 叹词表
一、文言之部
二、白话之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