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城市变得智慧?
智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文森特·莫斯可教授在本书中坚定认为,是人使城市变得智慧。
智慧城市的技术应用目标,首先是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和城市居民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扩大企业的利润和权力。
智慧城市共享数据,也保护隐私,智慧城市项目的数据收集及其决策算法需要受到公众监督。
真正智能的城市及其街道是关于人的,而不是汽车的。
智慧城市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当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首要目标。
本书观察世界各地的城市更新案例,审视技术赋能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前景,提供数字世界中城市治理的可行路径。
非常高兴我的《数字世界的智慧城市》一书有了中文版,衷心感谢上海格致出版社以及我的主要出版商爱墨瑞得出版集团(Emerald Publishing),特别是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晋教授和我在加拿大女王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姚建华副教授,当然,还有我的译者徐偲骕博士,是你们令它成为现实。
与中国读者分享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中国在智慧城市的发展方面处于地位。中国通过翻新老城市和建设全新的城市,将智慧城市作为政府政策的核心。全球大约有1000个智慧城市项目处于规划或开发阶段,其中一半位于中国。国家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性是在2011年被确立起来的,当时它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这个规划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经济优先事项和举措。在致力于将上海打造成智慧城市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中,政府做出的具体承诺如下:创新和转型发展需要一个国际级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感和智能应用系统、一个下一代IT产业,以及一个可信和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系统。 中国的智慧城市计划覆盖了像上海这样的大大小小的老牌城市,以及100个左右的全新城市。
在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研究、讲授和撰写有关技术和社会(包括城市)的文章。我对城市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个人的。我在世界上伟大的城市之一纽约长大,由于我父亲的社区活动,我曾居住的街道现在被命名为莫斯可街(Mosco Street)。正是本着他对这座伟大城市的奉献精神,我决定写一本关于当今技术和城市的书。
智慧城市运动始于2008年,当时正值全球金融灾难,企业聚集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兜售技术,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并帮助管理世界各地迅速扩张的城市地区。他们与政府合作,推销表面上看起来对城市居民有明显好处的项目。这些措施包括安全的街道、清洁的空气、高效的交通、覆盖全民的即时通讯,以及更多地将治理从有缺陷的人类之手中夺走的算法。此外,对紧急情况的迅速反应通常在宣传文案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智慧城市的故事并不都是积极的。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也深化了监控,越来越多地将城市管理转移到私人企业手中,并为恶意黑客创造了许多机会。因此,批评人士坚持认为,人类的治理仍然很重要,是人们让城市变得更智慧,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从充满活力的民主、对公共空间的支持和对公民控制技术的承诺开始。无论你持有什么观点,理解赋予全球智慧城市运动以力量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三种技术实际上是通过有线和无线高速通讯来连接的为向智慧城市的飞跃提供了IT基础设施。它们包括物联网嵌入在路灯和交通信号灯等物体中的已连接传感器可以监视和报告其监控能力范围内的一切。物联网依赖于云计算设施,尤其是存储和处理传感器监控内容的数据中心。后,大数据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决策算法。它们共同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支柱。通过利用这些系统,智慧城市运动正在孕育一个由开发技术和应用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组成的整个行业,他们负责将这些技术和应用整合到现有的或全新的城市中。关于智慧城市技术经济前景的报告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业即将迎来爆炸性增长。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智慧城市市场目前的价值约为1.2万亿美元,到2023年将达2.75万亿美元。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600座智慧城市,其中一半将位于中国。
智慧城市技术的前景和挑战都需要一套原则,来指导技术在日常和紧急情况下的适当应用。以下十点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
,是人让城市变得智慧。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以及造访它们的人的集体经验和才智使城市变得智慧。智慧城市的技术应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下一代互联网系统的目标,首先是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和城市居民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智慧城市开发者,中国有机会引领世界,建设为其人民服务的新城市。
第二,智慧城市鼓励公共参与。从每个项目的开始到完成,市民必须与政府、私人公司和公共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关于智慧城市应用的决策。市民有权获得关于智慧城市开发过程的所有信息,包括规划、政策和争鸣。成功的智慧城市项目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市民扩大民主,也就是市民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如果中国鼓励其市民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那将是明智的。
第三,智慧城市重视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由个人和社会群体自由地聚集在一起进行公开交流的区域所组成的,这包括就社会问题交换意见。它应与以销售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空间区别开来。由于公共空间是支撑现代城市区域的核心,智慧城市必须保护公共空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这包括通过公共控制下的普遍可及性(universal access)来进行公共交流,提供能源和水的基本公用事业,以及学校、公园、图书馆和公共会议场所等公共机构。在我对中国的多次访问中,我开始欣赏城市居民如何利用公共场所。智慧城市的兴起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证明技术可以帮助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
第四,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信息的公共享有。从智慧城市项目中收集的数据属于被收集者。市民有权保留、删除或将其在智慧城市活动中被收集的所有数据置于市民控制的公共信托机构中。市民可以同意让私人和公共机构使用他们的数据,但只有在所有各方都充分知情和有保证的情况下才可以,如果人们选择在此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停止共享数据,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中国要在智慧城市中建立公众信任的可靠方法之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公共数据的共享。
第五,中国智慧城市的领导者们也可以通过保护个人隐私,以在他们的项目中建立信任。这意味着,任何智慧城市的数据收集系统都必须在数据收集源头将其去识别化,并承担全部责任来确保个人数据不会流向第三方,以出售给广告商或其他感兴趣的实体。
第六,智慧城市能够也应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播下分裂的种子。智慧城市项目,无论是改善交通、能源输送、通讯还是安全,都必须在没有性别、种族或社会阶层歧视的情况下进行。这包括决策过程中使用的算法。这些必须接受公众的审查和监督,以结束社会分裂为目标。中国在人工智能科学领域一直处于地位,如今在促进智慧城市和社会平等的算法开发方面也应当仁不让。
第七,中国企业为全球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它有机会创建智慧城市,扩大公众传播的权利。公共机构必须为市民创造普遍的和负担得起的高速通信接入,并扩展他们对信息的访问,特别是关于市级政府及其私人部门伙伴的运作。
第八,中国一直走在全球努力扩大太阳能和其他形式的环保能源的前沿。如今,它有机会创建保护自然世界的智慧城市。因为人们有权利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在每个智慧城市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减少和消除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持健康的生物圈作为首要目标。例如,在武汉,城市规划者们打造出一座海绵城市,比如新月溪公园这样的地方,它的设计目的是在雨季时防洪,从而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仍在建议中的柳州森林城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九,智慧城市及其街道应该赋予人们和公共交通以优先性,而不是汽车等私人交通工具。城市街道和人行道的设计只有从行人开始才是智慧的,因为行人的使用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修建智能人行道的目的是让人群熙熙攘攘,绿树成荫。空荡荡的人行道就像空荡荡的剧院。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城市空间的生产出了问题。智能街道的设计首先是满足行人和乘坐非机动车出行者的需要。正如上海的地铁系统和连接中国各地城市的许多高铁系统所证明的那样,中国在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它必须继续这样做,才能创造出一代真正的智慧城市。
第十,中国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它必须继续迎接这一挑战,因为除非一座城市能够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否则它不可能是智慧的。这些包括公共交通、能源系统、消防安全、治安、废物清运、供水和下水道。此外,智慧城市技术可以帮助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管理公共住房和公共教育。智慧城市还可以改进危机管理,但前提是它们的建设要把公共服务放在首位。
本书以这些原则为基础,我衷心希望它们将有助于中国推进为全体人民打造真正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工程。是为序。
文森特·莫斯可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