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著作里,崔庆蕾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收集的材料相当详尽,涉及内容不仅包括1980年代出现的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评论,也包括对时代语境、创作氛围、学术会议、学术流派、文学期刊、批评家群体、批评理念等方面的总结,仅此一点,也足以使后来的研究者受益匪浅。当然,他更对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进行了严整梳理和中肯的评价,客观指出其贡献与意义、局限及问题。他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并成为改革开放总体成就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某种程度的重新接通与融合;促进了批评模式由一元到多元的突破;促进了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协调发展。但同时,先锋批评也存在着盲目性和片面性,忽视传统和形成自我孤立,对于西方文学理论消化不良,将内部研究化,缺乏实证探讨等缺陷,使它注定走向衰落。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站得住脚,也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他之前,也许没有人对先锋文学做过如此全面的评价。
胡平
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
胡 平
本届21世纪文学之星入选作品的评选中,无论在初评还是终评阶段,我都认真推荐了崔庆蕾的《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一书,这是有理由的。
我以为,相对于评论集,理论专著更值得优先考虑。这是由于,理论作品一般比评论作品更需要立论;形成专著,则不仅需要立论,还需要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非一日之功。当然,这样说不意味着理论高于评论,有些理论论文乃至理论书籍,由于缺乏创见或立论不实,倒不如一篇精粹的批评文章来得更有价值。谁能说文学史上如贺拉斯、别林斯基这样的评论家,其单篇评论就不如同时期出现的某些理论专著更加重要呢?
而《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的价值是确定的。在它之前,我国尚未出版过关于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研究专著,这是部,也使我看到它时眼前一亮。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批评的出现,曾闪耀一时,其光芒至今似乎完全收敛,但它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未磨灭。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这部著作可以向人们介绍关于先锋文学批评的概念、研究现状;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脉络,出现的代表性作家、核心观点、历史贡献及需要进行的反思。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兼史兼论的著作里找到。如果若干年里,没有第二部类似的作品出现,此作也会成为难以替代的工具书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给人们留下美好深刻记忆的年代,大凡从文化大革命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们,莫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局面感到欢欣鼓舞;党心、民心空前凝聚,改革开放政策获得上下一致拥护,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国家前途充满信任与热望,各条战线都展现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生动面貌。文学创作上,甚至一度出现表率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态势,成为打破观念禁锢、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镇。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新的探索、新的借鉴不断扩大场域,先锋文学和随之而来的先锋文学批评终于演为时尚,震动了文坛,改变了文学创作及评论的格局。这一新的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争议与辩论,但总的来说,在特定社会氛围下,它并没有遇到严重阻力,基本上沿着常态的道路得到自由发展。相反,进入1990年代和新世纪后,它自己的势头逐渐式微,慢慢被新一轮现实主义浪潮所遮蔽,但仍然给后来的创作与评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抑或说,消化在新的写实主义细部。即使在今天的文学评论论文中,也可以寻觅到先锋批评留下的一些词汇。
毫无疑问,当年先锋文学为长期一成不变的文学传统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形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一时间,先锋文学批评也相继崛起,重在阐释新的美学原则,为文坛注入生动的活力。作家们开始意识到,作品还可以有另一种写法,文学的样貌也不排除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再加之其他各种流派的涌现,创新此起彼伏,形势日新月异,中国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诚然,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决定了它未必适合大众阅读趣味,也未必适应本土文化和现阶段社会形态所决定的普通生命体验,但它仍可在一般人性深处找到根据,并满足少数精英的审美需求。谁也不能断定,在未来的文学发育中,先锋文学是否会再次遭逢契机,卷土重来一次。密切关注文学创作现状的评论家们可能注意到,在晚近争相冒尖的一批90后00后作家笔下,小说的样式、叙述的方式、表达的形式又出现陌生的演进,有些作品又开始变得看不大懂或不大适应了,其中包括收入本届21世纪文学之星的一些创作。谁能说先锋品格只会昙花一现呢?
重要的是,先锋文学的历史及其时代背景,使我们从经验中确信,有前景的文学是一定会发生创新的,兼容实验性的创新和失败的创新,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使文学不断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因此,应该感谢崔庆蕾的具有历史眼光的细致工作。
在这部著作里,崔庆蕾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收集的材料相当详尽,涉及内容不仅包括1980年代出现的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评论,也包括对时代语境、创作氛围、学术会议、学术流派、文学期刊、批评家群体、批评理念等方面的总结,仅此一点,也足以使后来的研究者受益匪浅。当然,他更对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进行了严整梳理和中肯的评价,客观指出其贡献与意义、局限及问题。他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并成为改革开放总体成就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某种程度的重新接通与融合;促进了批评模式由一元到多元的突破;促进了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协调发展。但同时,先锋批评也存在着盲目性和片面性,忽视传统和形成自我孤立,对于西方文学理论消化不良,将内部研究化,缺乏实证探讨等缺陷,使它注定走向衰落。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站得住脚,也具有启示意义的。在他之前,也许没有人对先锋文学做过如此全面的评价。
能够实现这项功不可没的工作,也与崔庆蕾的业内丰富积累相关。庆蕾在职读博士时的主要研究方向即为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曾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任职,从事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展览、经典作家研究专刊编辑、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和原创频道编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编辑等项工作,这些业务经历,无疑都为他增加文学史史识、掌握文学创作现实动态、熟悉作家作品、深化理论素养打下良好基础。我一向认为,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工作,不可缺少现场感,不宜游离于新鲜涌动的文学潮流之外,庆蕾在这方面已得天独厚,再加之训练有素,相信他将来还会贡献令人欣喜的作品。
2021年4月5日
总序 袁 鹰/1
序 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 胡 平/5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
二、概念界定 3
三、研究现状考察 4
四、研究目标及思路 8
章 先锋文学批评诞生的时代语境 10
节 1980年代的政治语境 10
第二节 1980年代的文学语境 17
第二章 文学论争、文学会议:先锋文学批评发展
的路径与方式 29
节 三个崛起论争与先锋文学批评的发端 30
第二节 杭州会议:文学批评变革的前奏 35
第三节 方法论热:批评方法的多样与滥觞 44
第四节 批评观讨论:以海南文学会议为中心 53
第三章 主要阵地:文学期刊与先锋文学批评发展 69
节 《当代文艺思潮》:先锋文学批评倡导的先驱者 71
第二节 《上海文学》:上海批评圈与青年批评力量培养 79
第三节 《文学评论》:理论变革的先导与激进的试验 89
第四节 《当代作家评论》:先锋文学批评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103
第四章 主要力量:第五代批评家群体 111
节 第五代批评家的命名及批评特征 111
第二节 吴亮论:实验性与片面的尖锐 119
第三节 李陀论:批判性与整体意识 132
第四节 程德培论:文本细读与本体思考录 140
第五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及话语方式 153
节 回归本体:从外部回到内部 153
第二节 张扬主体:从集体代言到个人话语 164
第三节 重心位移:从内容到形式 172
第六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贡献及反思 183
节 作为思潮的终结与作为精神的延续 183
第二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贡献及意义 187
第三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局限及问题 197
第四节 先锋文学批评在1990年代 202
结语 先锋精神与文学批评 209
参考文献 212
附录: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文本 227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