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新的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结合陆军军械维修保障专业预选士官任职岗位的特点规律,以正确识读机械图样与技术要求为目标,以识图为主线,针对预选士官学员在识图知识与技能方面就任岗位的需要,结合编者多年教学经验精心编写而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图样基本知识、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识读、截断体和相贯体三视图的识读、组合图三视图的识读、典型零件图样表达方法识读、常用件和标准件图样的识读、零件图识读、装配图识读等。采用*新颁布的《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学员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1.以项目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编排,未受教学大纲所列内容顺序的限制,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将知识点与任务结合,使学生完成技能的训练;2.注重对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重点阐述识图的基本方法与应用;3.按照认知规律和特点,设置图例和例题;选择典型的零件图、装配图作为图例,在难度设置上,由简单到复杂,便于教师根据授课对象把握教材;4.编入了机械制图及其相关的*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T146892008《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GB/T131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等。
机械识图是预选士官学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此前,机械识图课程教学一直沿用2007年原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组织编写的《机械制图》教材(含许多旧标准),由于教学层次与职业技术学员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又由于近年来国家标准更新较多,所以迫切需要修订编写新的适用于预选士官学员的机械识图课程教材。本书的修订以2017年12月学校制定的预选士官学员机械识图实训课程教学计划为依据,以相当于中专(或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为起点,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特点,编写中力求使教材通俗易懂,大部分投影图附加立体图,并在每章末编有小结,以便于学员自学和复习。本书采用国家颁布的与本课程有关的各种*新标准,考虑到学员在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编者特在附录中编有部分常用新标准,供学员们查阅。本书适用于教学时数为20~60小时的军械维修保障预选士官学员各专业机械识图课程教学,亦可作为其他军械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本书将读图、绘图贯彻始终,突出读图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员的读图、绘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书引用了现行*新国家标准,借鉴了*新出版的有关专著,吸收了近年来机械识图与制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又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刘治宏,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基础课部制图教研室主任。1994.091998.06,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98.072017.08,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机械基础教研室教师、副主任、主任;2017.09至今,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装备底盘系机械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1.《机械制图》副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2《机械制图习题集》副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3.《AutoCAD工程制图应用教程》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4.《SolidWorks2012机械设计实例精解减速器设计》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
绪论1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2
1.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2
1.2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15
1.3 几何作图16
第2章 投影作图基础25
2.1 投影法和三视图25
2.2 基本几何体的视图31
2.3 回转体的截交线42
2.4 回转体的相贯线50
2.5 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58
2.6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63
2.7 轴测投影图68
2.8 看组合体视图77
第3章 机件形状的表达方法88
3.1 视图88
3.2 剖视图92
3.3 断面102
3.4 其他表达方法105
3.5 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识读110
第4章 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113
4.1 螺纹114
4.2 螺纹紧固件124
4.3 键和销131
4.4 齿轮135
4.5 弹簧142
4.6 滚动轴承146
第5章 零件图150
5.1 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150
5.2 零件图的视图选择151
5.3 零件上常见结构的画法154
5.4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157
5.5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164
5.6 零件的测绘180
5.7 识读零件图186
第6章 装配图196
6.1 装配图概述196
6.2 装配体测绘及画装配图205
6.3 读装配图211
6.4 拆画零件图220
附录224
附录A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224
附录B 常用螺纹紧固件225
附录C 键连接228
附录D 销连接230
附录E 轴承231
附录F 极限与配合234
参考文献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