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境是一种包含人类、万物、神灵乃至生存环境的泛化的生命,将人与万物纳入共同的生存境域,展现出其间主客杂糅、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存在关系。如果人文脱离了生境,便将无法获得真切的理解。人文生境的构建,体现出人类学家王铭铭对于好人类学的想象。
本书是王铭铭《超社会体系》的续集,以生命赖以成其自身的生境为题。全书收录二十二篇文章,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作为文明的超社会体系、中西文明论的比较出发,终落脚于生活世界中的广义人文关系,及宇宙观、天人关系的探讨;既处理国族主义给人类学带来的问题,亦思考如何通过现实生活和形而上宇宙观,将社会、文化、文明开放给自然。作者内化了原有的中西人类学理论精华,又超越了现有研究的思路和范围,试图从源于中国的多元一体究天人之际传统出发,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人类学家王铭铭《超社会体系》之续集,接续了前著展开的畅想,以求索社会生命赖以成其自身的生境。作者将人文和生境两个词组合,意在于超社会体系和广义人文关系等说法上,再进一步,概括出一种理解人的方式:平衡民族志与超整体的关系,以理解超越民族国家的文明之重要性;同时也将这种关系模式融通到具体生活世界的层面,在广义人文关系中呈现人所在的世界的复杂与多元。在理解文明和广义人文关系的基础上,作者进而将讨论提升到更宏观的宇宙观上。
王铭铭,北京大学教授,人类学家,大英学院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纪念讲座(Radcliffe-Brown Memorial Lecture)首位华人演讲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并在中国东南区和西南区开展实地考察工作。近期关注文明与广义人文关系概念的社会科学认识论价值。出版大量论著,如《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1998)、《人类学是什么》(2001)、《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西方作为他者》(2007)、《中间圈》(2008)、《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5)、《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2018)等。音像访谈录被剑桥大学收录于《人类学祖先档案》(Anthropological Ancestors)。
自序
致谢
编 人的研究在中国
东方中的西方中国人类学的形成
费孝通
局部作为整体从一个案例看社区研究的视野拓展
《古代社会》一个时代的丰碑
中间圈的文化复合性
有关人类学与藏学(答问)
说边疆
关于另外一些人类学家
从关系主义角度看……
第二编 从社会到文明
反思社会的人间主义定义
道德生境与文明
社会中的社会读涂尔干、莫斯《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
第三编 东西方文明论
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与文明研究的构想
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
第四编 生活世界的广义人文关系界定
人类学家的凝视与环顾(答问)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谈《山海经》的广义人文关系体系
山与社会的自然之源
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
第五编 宇宙观与文明的差异与关联
西游中的几个转向欧亚人类学的宇宙观形塑
附篇 人类学如何直接介入欧亚研究(答问)
超文化何以可能?
天人合一与其他宇宙观
参考文献